-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涪陵区清溪镇中心小学校高切坡
涪陵区清溪镇中心小学校高切坡
治
理
设
计
单位名称:
姓 名:
学 号:
提交时间:
目录
1 设计资料 4
1.1自然条件 4
1.1.1自然地理 4
1.1.2气象水文 4
1.1.3交通状况及周围建筑物 4
1.2 地质概况 5
1.2.1地形地貌 5
1.2.2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6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效应评价 6
1.2.4水文地质条件 8
1.2.5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它 8
2 高切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9
2.1概述 9
2.2高切坡地质特征 10
2.2.1高切坡形态特征 10
2.2.2高切坡的物质组成 11
2.2.3高切坡的结构特征 11
2.2.4高切坡的水文地质条件 13
2.2.5高切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14
2.3高切坡稳定性分析 14
2.3.1已经发生的变形破坏情况 14
2.3.2预测的变形破坏模式 15
2.3.3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15
2.3.4高切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17
2.4高切坡防治方案建议 18
2.4.1防治目标原则 18
2.4.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18
2.4.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9
2.5结论与建议 19
2.5.1结论 19
2.5.2建议 20
1. 设计资料
1.1工程概况
1.1.1概述
涪陵区清溪镇中心小学校高切坡位于涪陵区清溪镇龙云二社,清溪镇涪丰公路、清溪镇中心小学南侧,高切坡编号FL0355,高切坡起点坐标X = 3248698.4895 、Y=8143 ,终点坐标X = 3248700.9812、Y=8149。为2002年移民迁建清溪镇中心小学时采用人工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法切坡形成。
表1 高切坡概况调查表
高切坡编号:FL0355 高切坡名称:涪陵区清溪镇中心小学校高切坡
比较内容 规勘调查 现行调查 备注 高
切
坡
概
况 坡高(m) 18 6—11 长度(m) 140 128 坡角(°) 80 75—80 面积(m2) 2559 1147 危
害
对
象 人口(人) 400 建筑面积(m2) 5000 道路(m) 其它 运动场5000m2 危害金额估计(万元) 400.00 介质组合类型 岩土质 岩质 岩层与坡面组合特征 切向坡 顺向坡 高切坡分类 Ⅱ I3 稳定性评价 B C 边坡安全等级 二级 一级 稳定性评价:A-稳定;B-基本稳定;C-稳定性较差;D-稳定性差。
1.1.2地质构造与地震效应评价
场地区域地貌系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与川东褶皱山地交接处,为一系列呈带状延伸的平行岭谷分布区,属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及深丘地貌,地貌上为狭长的条带山与宽阔槽谷相间,即一山一谷地貌。
图1 构造纲要图
区域构造上处于四川坳陷盆地向贵州隆起过渡的川东台凸构造带。构造作用强烈,区内小构造发育,断裂、褶皱频繁出现,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乌江以西的 北东部位,多呈北东向展布,呈雁行排列,褶皱以宽缓的对称背斜为主。断裂构造以正断层和逆掩断层居多。由于断裂和褶皱作用,雷口坡组薄层泥灰岩常常有塑流变现象,呈瓦片状,流理、节理发育。未见构造解体迹象,无区域性活动断裂分布,区域稳定性较好(见构造纲要图图1)。
根据四川省地震局资料,在涪陵100km范围内,自1854年至1988年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大于6级地震仅一次。1856年6月12日黔江咸丰发生一次级地震,距涪陵直线距离约120,微震发生在距涪陵50以远长寿-南川一带,涪陵范围仅为弱震区。
1.2高切坡地质特征
1.2.1高切坡形态特征
该高切坡紧邻清溪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切坡前缘高程约242.00—243.90m,后缘高程约248.00—254.90m。切坡呈“一”字线型,走向北东61°,总体呈中间高两侧略低的地形,切坡长约128m,高约6-11m,坡面面积约为1147m2,坡度82°—85°。
1.2.2高切坡的物质组成
该高切坡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Q4edl)粉质粘土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坡脚堆积有坡面散落、掉块的岩屑及碎块。(各地层岩性特征见表2)
残坡积土(Q4edl):高切坡坡顶及斜坡部位均有分布,为粉质粘土,黄褐色,可见少量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可—硬塑,含泥质粉砂岩岩块、碎石,含量约10—20%,一般粒径1—5cm,切坡顶部以上厚0.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