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课件:重点文言虚词.pptVIP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课件:重点文言虚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课件:重点文言虚词

一、之: 而: (一)作连词,表示各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吾恂恂而起。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小练习: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⑴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⑵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⑶得全首领以没 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⑼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⑽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⑾敛赀财以送其行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虚词 ★?★?★?★?★???之、?以、而?(最多考查频率为40次) ★?★?★?★????于、其、为????(最少为12次) ★?★?★????则、乃、因、所????(最少为7次) ★?★????者、且、与、焉、乎、若(最少为2次) ★??????何、也(未考过) 03-08年文言虚词考查频率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③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译:我唯独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失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有桃花源这样的事。 ③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