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科技文知识精讲.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科技文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科技文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科技文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四篇科学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要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说明能力和阅读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了解以下方面的内容: 1. 了解并体会一般科学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不同风格,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点和要求。 2. 学习本文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以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使用确凿事实说明问题的方法。 3. 学习文章用词造句凝练、比喻贴切而深刻的语言艺术。 4. 学会筛选重要的信息。 篇目举例: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神奇的极光》(曹冲) 《这个世界的音乐》(刘易斯?托马斯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一. 各课知识点分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一)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他生于一九○一年,浙江省海宁。他从小热爱自然,喜爱生物,对花、鸟、虫、鱼特别感兴趣,经常到野外采花、捉虫、捕鱼。 一九一五年秋天,他考进设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阅读介绍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成就杂志。一方面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有关生物方面的中外书籍,决心在生物学方面下苦功夫。   当小学教师考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所属的模型标本部工作。对他来说,这是学习钻研生物学的很好条件。几年后,他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博物部编辑。   六十年来,贾祖璋写了大量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共创作、编著、翻译二十多种科学知识读物。其中有科学专著,如一九三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一九三七年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国植物图鉴》(与贾祖珊合著,六十多万字,两千四百多幅图,印行至六十年代),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植物分类学专著。有生物学教科书,如《初中动物学教本》、《初中植物学教本》、《开明新编高级生物》等。有科普作品,这是最大量的。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自然界奇的生物为描写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用生动而又独具风格的科学小品体,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花鸟虫鱼瑰丽多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史,以及生物世界中种种珍闻趣事。他的科学小品,立意新颖,内容充实,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简洁而洗炼,文笔清新而朴实。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收在《生物学碎锦》一书中。作于一九七九年五月间,最初在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 (三)揣摩科学类文章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与生动性 说明文的特征在于科学性要有精确的、条分缕析的语言。例如第四自然段: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这段写荔枝的外形。第一句写”通常”可见的形状,是从整体上来看的。接着三句具体写上下两侧的形态特征,从上至下然后到两侧,顺序。最后一句是写不常见的形状,以应第一句”通常”二字。确实是细密得很。加黑的”通常”、”稍”、”微微”、”有的”、”浑”、”尖”、”从果顶到蒂部”、”随品种”、”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词语,或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或说明条件,或比喻形状,真是细针密线,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其余写壳、膜、肉、核、花的各段也都如此。 : ①本文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引用几句古诗文,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都是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引用杜牧、苏轼的诗句和蔡襄《荔枝谱》中的话,一方面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另一方面讲到发展荔枝生产,再引苏轼诗作了伏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应满足广大人民需要。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