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有米下锅”.doc
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有米下锅”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这个 “怕”字,一直阻碍着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会写”。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哦!原来如此。下面我们来看看名师于永正是怎样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会写”的。
于永正语文教学的故事: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都教了,唯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漏掉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漏掉了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只几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写道:“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摘自《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要让学生会写,首先,要让学生会读,多读是前提,只有读透了课文,学生才能走进文本,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想象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的形象,才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教每篇课文前,教师自己首先要细读文本,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写的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学生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怎样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呢?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定;
二是读写训练要做到先“小”后“大”,先段后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定,就是根据学生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描写的写作能力情况来定。因为记事写人的作文都离不开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描写。如果学生这方面的写作能力都具备了,那当然好办,如果不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要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入手,找准课文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等。在阅读中发现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比如,要让学生写一篇记事作文,除了写好这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外,更主要的是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那么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该怎么写呢?这就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语言、内心活动描写来呈现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一件事,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的单项和系列训练非常重要 。这也是我们在细读文本,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上要下的功夫。下面我以五年级上册课文《剥豆》(略有改动)为例,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训练学生写 “对话”(即: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案例:
剥 豆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来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场剥豆比赛开始了。只见我们手起豆落,没多久,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这时儿子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请读一读上述故事,你发现了什么?比如在内容上,在写作方法上。
(1.对话多;2.提示语的三种形式都有;3.一个人说的话就是一个自然段。)
另外:可以省掉提示语的。接着上面的话说,一看就知道是谁说的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