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简史 来源:[null] 发布于:2007-9-7 8:19:00 ?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简史 就像其他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由教学和学习发展的内部需求所驱动的,并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理论导引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而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革新又会刺激教育系统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微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试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应用期,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揭开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简史 (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computer-driven flight simulator)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9年,美国纽约城市小学利用IBM650计算机帮助小学习者学习二进制算法(binary arithmetic)被认为是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领域的最早应用。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953年,斯金纳根据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注意包括以下原则:第一,积极反应原则。第二,小步子原则。第三,即时反馈原则。第四,自定步调。斯金纳参照以前的教学机器,设计了学习程序并设计制作了程序教学机器。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斯金纳发起并推定了发起的程序教学运动(Programmed Instruction Movement)。 (三)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1968年,第一台专门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系统“IBM 1500辅助教学系统”(更多资料参看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相关介绍(作者访问本网页的最后时间为2005年2月15日):/comp/mags/an/1995/01/a1019abs.htm)在斯坦福大学研制成功,使用“课程开发器”(Coursewriter)编制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课件(courseware)或教学软件(instructional software),课件和教学软件的概念即起源于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PDP-1(Programmed Data Processor-1)(1960年研制成功)(更多资料请参看网页:/wiki/PDP-1 (作者访问本网页的最后时间为2005年2月15日))被应用于教学中,标志着小型机在教学中的首次应用。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素帕斯(Patrick Suppes,个人主页/~psuppes)教授对IBM 1500和PDP-1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被誉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鼻祖之一。 (四)“柏拉图系统”(PLATO)——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的最初尝试 196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唐?贝泽(Donald L. Bitzer)和查莫斯?谢文(Chalmers Sherwin)合作研制出第一代柏拉图系统(PLATO I)(全称“用于自动教学操作的编程逻辑”,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关于PLATO的更多资料请参考:/iterations/vanmeer.html)。该系统被公认为第一个专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当时只能供1名学习者使用;1961年的PLATO II是第一个分时(time-shared)教育系统,可同时供两个学习者使用;1963-1966年开发的PLATO III则是第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在线教育社群,可以同时处理20个电脑终端,配有一个被称为“辅导者”(Tutor)的课程编辑系统; 20世纪70年代,在因特网出现之前,柏拉图系统就添加了在线聊天、新闻组合公告板功能(类似于因特网上的BBS功能);1975年推出的PLATO IV开始使用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显示屏和触摸屏。截至到20世纪80年代,开发人员基于这些理念先后为柏拉图系统设计了包括100学科、15,000个小时的课程单元, 柏拉图系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PLATO系统中,每个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个别化的课程,每个都拥有其个人的PLATO“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反馈。PLATO系统被誉为第一个“可提供广泛领域课程的个别化教学系统”的。其次,PLATO系统使用了大量当时最先的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即可支持图像、动画、模拟和文本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教学;可以追踪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anye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