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人教版.ppt

高三历史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人教版

理论来源 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参验法”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四)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如何评价法家思想? 积极: 1)它的法治主张、变革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有利于封建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在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2)法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3)对今天我们倡导的“依法治国”、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消极:其严刑峻法等主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的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控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物质基础) (宽松的政治环境)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 古为今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 19.“百家争鸣”中的“家”是指: A.豪门望族 B.思想流派 C.士人组织 D.文学形式 20.“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有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此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王夫之 23.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非攻”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 B.“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改造自然,人定胜天 C.“民贵君轻”思想实质是注重民本 D.“以法为本”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24.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非攻主张深得人民拥护 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2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2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2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 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兼相爱.交相利”、“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町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9.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这句话最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