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020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120207-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

《师道·师能·师品》培训讲座笔记 主讲: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诚一教授 我今天开讲的题目是:师道、师能、师品。 我是作为一个从教年的普通教师,来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主要想和大家在一起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按照我的体会,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尊崇师道,锻炼师能,提升师品。 第一部分:尊崇师道 我先来谈尊崇师道。什么是师道呢?一个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另外一个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由此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为师之道。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可能他的任务不仅仅如此。我觉得他应该有这样三方面的任务。第一,他要传授知识。第二,呢他要传承文明。第三,他要培育德性。那么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就应该自敬自重、无上荣光;乐道敬业、诲人不倦;安贫守贱、甘于奉献。 师道之一:自敬自重、无上荣光 社会上经常这样来描述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园丁,比作春蚕。其实这种比喻是不全面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蜡烛是什么呢?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园丁呢,辛勤劳作,默默耕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培育了千万幼苗,把春色送给了人间。春蚕呢,吃进去的是树叶,吐出来的是丝,而且是到死丝方尽。以上对于老师的歌颂,只是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强调了教师的外在的社会作用,这不够。马克思在岁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题目叫做《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独立地进行创造。我想,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看到了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经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尊严和内心欢乐的水平。如果你没有考虑这一点,我劝你先不要着急选择教师。作为每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种充满自豪的光荣感。作为教师,他永远都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他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和新一代之间的中介者。他是人类先进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让民族的智慧之火永不熄灭,越烧越旺的添柴人。 师道之二:乐道敬业,诲人不倦 在不少的教室,或者是在教师的办公室里边,会挂着这样一段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疑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然是不亦乐乎。如果不是英才呢?如果你现在看不出是英才,将来可能是英才呢?刚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是英才,他是大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告诉我们,他读中学的时候上课看小说,读完了《金瓶梅》。他读大学的时候,高等数学只得了分。在那个时候,你能判断他是英才吗?所以我觉得这样一句话应该改一改。改成什么呢?得天下少年而教之,使之成为英才,才是不亦乐乎。教师应该像一个雕刻大师,因材施教,因材施工,要能够化平凡为不俗,化腐朽为神奇。要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打开每一扇心灵之门。展现一个又一个的神采各异的世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创造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高远的志向。这样的工作,当然是不亦乐乎。 师道之三:应该是安贫守贱,甘于奉献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这样一段传奇的佳话。一个学校,前后只存在了九年。而且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大楼,没有高档的实验室。但是,这个学校,几乎聚集了当时代的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教师的人才。又培育出了一大批在后来影响了我们的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重要的人才。这些大师们,我们可以举出来,像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周培源、陈省身、闻一多、等等。他们的学生,比较知名的像杨振宁、李政道、王浩、汪曾琪等等。这所学校是什么呢?这所学校就是在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大。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西迁到昆明所建立起来的。当时抗战大后方的艰苦生活,大家可想而知。教授们曾经风趣地这样描写道: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什么意思呢?就是饭碗和锅呀已经落了厚厚的尘土了。这可见很少有开火、开灶的时候。腹半虚,肚里边只有半饱,一半是空的。既典,把赶路穿的大衣都典当出去换吃的了。把学者们认为最重要的,视为生命的书也不得不典出去了。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那些教师们仍然是坚持着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自敬其业,诲人不倦。不愿意为了一个字的修改,为了一个书名的修改而去屈服于当局的要求,而放弃自己出书的机会。这样一个凝聚了堪与魏晋风度相媲美的绝代风流,这样一个学校,将会永远被我们后人所敬仰。 一个教师,如果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会向他的智慧、他的人格、他的能力发起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