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山岛古村落东沈村三
东山岛古村落----东沈
编繤目录
东沈村概况
二、东沈村历史沿革
三、东沈村基础设施
四、东沈村经济状况
五、姓氏源流
一 沈氏源流
二沈氏族人变迁
三唐氏源流(代考)
四 唐姓族人变迁(代考)
东沈村主要文物古迹
一 沈氏宗祠《祀先堂》
二 唐氏宗祠《永锡堂》
三 公厅
四 东沈庵.庙
1、东沈庵
2、武德候庙
3、东沈蒙屿妈祖庙
五 东沈赤山城及其他
六 东赤港战埔
七 东沈赤墓公塜
东沈民俗文化
一 游神民俗“跑舍礼”
二 七角戏
三 东沈《沈氏家训》
四 节日.祭祀
A、节日
B、祭祀
C、碑铭
D、祝文
乡贤名人
一 已故先贤
二 当代名人
三 中级职称以上
四 副科级职务以上
东沈村概况:
东沈村地处东山县康美镇西南部,西毗邻樟塘镇,东连康美村,北至疏港路,南挨西铜公路中心地段。耕地面积3516亩(其中果林地400亩),辖九个村民小组,970户,常住总人口3562人(其中男性1750人,女性1812人)。唐姓人口约1200人。
东沈辖区内有遐迩闻名的金銮湾海滨浴场,百亿新城等风景区,金紫荆旅游,中信海峡论坛,御龙海湾,浪琴湾,旗滨集团“金銮国际”等在东沈村落户,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旅游配套服务业为辅的农业村。
东沈村的历史沿革
明永乐13年(1416年),诏安仕渡十一世沈东屿、沈东皋等五兄弟,随其母陆续从诏安前来五都开基东沈村。其后,又有李、许、吴、唐、叶、萧诸姓人来此集居。明中下叶,诏安沈姓人于村西北侧置西沈村。经清顺治到康熙前后20年的迁界,除沈、唐两姓在复界后返乡,其余诸姓均外徒无返(个别户返乡后或与沈、唐同化)。西沈村人亦外徒无返,村废址存。清乾隆年间,又有诏安东城族人来此播居。现已衍十一代三房二十户。
东沈村位于西铜公路中心地段。它的主要人文历史: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于赤山(俗称寨山)建赤山城,设置巡检司。正德15年(1521年)移巡检司于漳潮界,城废址存。为防倭寇,赤山建土堡;明崇祯6年(1633年),荷兰海盗侵扰东山岛,东沈村民唐加春率领乡勇与敌激战三昼夜于东赤港,大败荷夷,歼敌数十人。
东沈村的历史沿革:清代属诏安唐沈保、东沈保、五都三图山后保;民国属于东山县统一实验乡;1950年至1992年历属第一区、康美公社、康美乡,现属康美镇。
基础设施:
1993年起,东沈村自筹资金,先后建“东沈综合大楼”、“东沈湾经济开发总公司办公大楼”、小学、幼儿园、环村水泥路、安装自来水、成立老年人协会、设立老年养老基金、奖教奖学基金。
1982年、1994年发动侨、台胞及里中村民,踊跃捐资分别修缮东沈庵及重修沈、唐两姓宗祠。
2012年投建一座“农民休闲公园”2000多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入25万元,一座公厕,一座垃圾处理场即“焚烧窟”,村卫生医疗所共五所。
农田茎本建设方面:修建大小型水库五座,东赤港治涝控制闸三座,2013年向上争取五百多万元资金,对东赤港港道进行清淤。
随着校安工程的建设推进,东沈小学现已易新址,除上级政府投入外,东沈村财已投入188万元,投建学校的辅助设施,如:征地补偿、围墙、校道、厕所、操场、保安室及校园绿化等,至于塑胶跑道、篮球场、食堂、教师宿舍楼等也正在筹建中。学校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1642平方米,6个班,148人,教职工16人。学校设有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功能室、音乐室、梯形教室、保安室,还有旅台乡贤“唐涛书法艺术馆”。
经济状况:
东沈村从事运输业的汽车15辆,手扶拖拉机8辆,从事车辆修配6户,经商60多家,小超市1家,小作坊5户,餐饮业8户,养猪专业户9户,淡水养殖28户,鲍鱼育苗9户,海上吊养20户。全村社会总产值1.35亿元,人均纯收入9500元。
姓氏源流
一沈氏源流
东木逢甘霖枝荣叶茂
沈亭启祥光源远流长
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裔,周时封于沈亭即沈子国也,其后遂与国为性。自周文王上溯到黄帝,共十九世,黄帝至后稷共五世,稽我沈氏之先乃黄帝之传也。
沈氏太初祖聃季公,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即位时受封于沈子国,赐姓沈。周时为司空,曾辅助成王(武王之子),竭尽忠诚。
沈子国在河南汝南县东南,包括安徽阜阳县西北地。据古籍记载:“汝南平舆县北地有沈亭。”又据近世考:“沈亭遗址即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东方。”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沈郢,周,沈丘人,文王第十子聃季裔,有高行。秦征为相,不就,作沈亭于颍滨,游钓终生。”足证史书所载沈地,乃我沈姓三千多年前发源之地。至于沈郢乃我聃季公二十五代裔孙也。
我沈氏自太初祖聃季公因封地赐姓起,迄今垂三千一百三十六年,凡一百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诏安沈氏一世祖宣义二郎楸公,即沈氏总世六十七世;东山东沈祀先堂梅塘开基祖即诏安世序第十世,总世七十六世;东沈二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