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敘事與重複《老殘遊記》的研究-成功大學myweb個人網頁空間服務說明.doc

敘事與重複《老殘遊記》的研究-成功大學myweb個人網頁空間服務說明.doc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敘事與重複《老殘遊記》的研究-成功大學myweb個人網頁空間服務說明

試探辭賦中的「客」 ─以屈賦及兩漢「答客難」系列為對象 ■ 廖國棟 作者簡介:廖國棟(Gwo Ton LIAO),男,1948年生,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張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魏晉詠物賦研究》、《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宋代辭賦研究》(與詹杭倫合作,中華發展金會補助)。 論文提要:「假設問對」是辭賦的主要特徵之一,學者論及此特徵時,大都就形式上「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文心雕龍?詮賦》)加以論述。賦中的「客」,似乎僅是引發主述者展開鋪敘的功能而已。就文本表層結構而言,或許是如此。然就深層結構而言,「客」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頗有耐人尋味之處。 關鍵詞(中文):辭賦,漢,假設問對,客,創作動機 關鍵詞(英文):Rhyme-prose expositions (fu), Han Dynasty, Imaginary dialogue, Visitor, Creative motive (余麗文譯﹑陳德鴻教授審訂) 一、前言 錢鍾書(1910-1998)《管錐篇?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一七一則〈詞賦主客酬對多假託〉提及: 謝莊(421-466)〈月賦〉:「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詭而稱曰:『……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按顧炎武(1613-1682)《日知錄》卷一九論「古人為賦,多假設之詞」,不可「掎摭史傳以議」,其後,舉此賦及庾信(513-581)〈枯樹賦〉為例;蓋曹植(192-232)封陳王時,王粲(177-217)早已與應、劉同歲俱歿矣。詞章憑空,異乎文獻徵信,未宜刻舟求劍,固也。雖然,「假設」初非一概。即就此賦而論,王粲之年壽不必與事實相符,而王粲之詞旨不可不與身分相稱。…… 唐劉知幾(661-721)《史通》外篇〈雜說〉下:「自戰國以下,詞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至於〈離騷辭〉稱遇漁父於江渚,宋玉〈高唐賦〉云夢神女於陽臺,……而司馬遷(前145-前80?)、習鑿齒之徒,皆採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耶?……」顧謂不宜苛責詞賦之有背史實,劉謂不宜輕信詞賦之可補史實,旨歸一揆,直所從言立異路耳。 錢氏除了論述「詞賦主客酬對多假託」之外,更進一步指出:「諸子書中所道,每實有其人而未必實有此事,自同靡空作賦,非資鑿空考史。」;「西方說理而出以主客交談者,柏拉圖《對話錄》最著,古之學士早謂其捉取年輩懸殊之哲人(Parmenides, Socrates)置於一堂,上下議論。」以錢氏的時代言,其博學與眼光,令人佩服!關於辭賦中主客酬對的問題,筆者愚鈍,謹就沈浸辭賦多年的一得之愚,嘗試探討辭賦中「客」所扮演之角色,野人獻曝,以就教於方家。 二、屈賦中的「客」 客主問答的辭賦,首見屈原(前340?-前277?)〈卜居〉、〈漁父〉。或疑〈卜居〉、〈漁父〉不是屈原所作,然卻提不出可靠的證據及可信的理由,陳子展於《楚辭直解》中之〈卜居解題〉、〈漁父解題〉及〈總論卜居、漁父為屈原所作〉辯之甚詳,茲從陳氏之說。值得注意的是二賦呈現幾近相同的結構: 段落 篇 名 內 容 〈卜居〉 〈漁父〉 1 自「屈原既放」至「君將何以教之」。 自「屈原既放」至「何故至於斯」。 序。說明緣由。 2 自「屈原曰」至「誰知吾之廉貞」。 自「屈原曰」至「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主體。〈卜居〉屈原連續發問;〈漁父〉則屈原、漁父問答。二篇皆表現屈原對人生理想之追求。 3 自「詹尹乃釋策而謝曰」至「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自「漁父莞爾而笑」至「不復與言」。 結尾。〈卜居〉以詹尹謝絕為屈原占卜作結;〈漁父〉寫漁父唱歌離去,不再回答屈原作結。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卜居〉、〈漁父〉二篇賦作,都採取三段式的結構,開始是序,中間一段是主體,最後一段則是對屈原所提出的問題給予回覆。然而,在幾近相同的結構中,二賦中的「客」卻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在〈卜居〉中,詹尹聽了屈原一連串的提問之後,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肯定屈原的人生理想;然而在〈漁父〉中,漁父對屈原最後的問題笑而不答,鼓枻行歌而去,以「不復與言」否定了屈原的人生理想。 同是屈原之作,何以二賦在表達上產生如此的差異現象?李誠在《楚辭文心管窺》中如此解釋: 造成〈卜居〉、〈漁父〉表達上這種差異的原因當然首先應該從作品創作時詩人的境遇上去考慮,也就是說從創作時間上去考慮。〈卜居〉的「序」中說:「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這時屈原對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觀念,尚抱有希望,就像〈離騷〉以及〈九章〉的前數篇那樣,總是以極高的熱情和富麗的辭句宣揚著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漁父〉之作,詩人已明確提到「寧赴江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