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以及颁奖词教程范本.doc

201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以及颁奖词教程范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俊德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偏僻的介福乡紫美村,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小学毕业,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的。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他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要搞核试验还得学习许多新的知识,组织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他学得很用功,两年中听了10多 门课,门门都学有所获。他说,这段学生生活,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底子。大山,给了穷困中的林俊德以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了他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山一样坚韧的激情。他不怕吃苦,喜欢迎接挑战。至今,他仍认为,能吃苦、能抓住机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他很珍惜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很珍惜与大山永远的亲近。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可他在1994年6月千里返乡,却一路乘坐火车硬席。 林俊德是全国“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12名成员之一。1990年4月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宋平、李铁映、丁关根等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他们。而报告会之后林俊德返乡探亲,一进永春介福乡紫美村,就亲热地和老伯老姆话家常,谈变化,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亲密无间。对于孕育他成长的永春一中,他更是凝聚着丝丝情结,回乡第三天下午就专程来到永春一中和师生们举行座谈。向银发丝丝的老校长、老教师,致以军人的崇高敬礼!1996年,他欣然出任永春县“科教兴县”专家顾问团企业经济专家组副组长。 如今,他又是工程院的院士,他对家乡的校长、亲朋更是语重心长,他说:“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40多年的核试验科研旅途上,我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我想,如果我6年中学7年大学学不好,就不会有创造各种核试验测量系列仪器的成功。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为工程院院士,那么这颗种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孕育的。”  漫漫大漠40载 在离开校门后的40多年中,林俊德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1963年5月,他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担任组长。当时在反对美国、苏联的核垄断中,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很强,都想为中国人争口气,他说,自己上了7年大学,不就是为了学点本领干点事吗?这项研制工作只允许有一年多的时间,工作条件又很差,他们只能日夜加班设计,加工时下车间跟班,实验只能因陋就简,终于按期完成了参试前的全部的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并参加了首次核试验。核试验基地在西北戈壁滩上,气候特别干燥,日夜温差大,夏天的地表温度有时达到70℃以上,那里没有房子,试验人员全住帐篷,10人到12人住一顶,只有10平方米,吃的东西全是几百公里外拉来的。一车菜从产区拉到场区得2至3天,夏天大部分都烂了,冬天吃冻菜。那里最大的生活难题是水,要取自20公里外的孔雀河。河名挺美,但水是苦的(含碱、硝)。在戈壁滩上,人身上水的蒸发量是很大的,渴了还不敢多喝水,喝后肚子胀得很,还可能引起腹泻。生活虽然艰苦,但在他们的群体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亲密无间。由于生活保障困难,进场人员需严格控制,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满,仪器全是自己装卸,人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核试验的技术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参试技术人员人人自觉地按照这一要求做。核实验的特点是“一勺子买卖”,准备几年的事就看那几秒钟。  一生为国铸核盾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 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 器试验中,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