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克福大学的演讲.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法兰克福大学的演讲.doc

在法兰克福大学的演讲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村庄里发生的事就像一部部小说,甚至像今天报屁股上的“连载”,张家、李家的事,包括偷情,一天一变,大都公开透明,连黄毛小儿都拥有知情权。而村民的吵架,仿佛电视剧的台词,只要你稍微竖起耳朵,不用天线就能收听或者观赏。这种高度透明,让我过早地知道为人的艰难,人情的险恶……星期天,我常扯着母亲的裤脚赶集。她一边走一边倾诉,把不敢示人的委屈和怨言一并倒出来。长长的山路上只有我一个听众,有时听着走着我竟然睡着了,稀里糊涂地走了十几步,在即将跌倒时一激灵醒来,发现母亲还在滔滔不绝,顿时觉得对不起她,于是,又张起耳朵听,争取不漏掉一个字。   这种倾诉与聆听的关系,深刻影响着我对小说的理解。我以为小说就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吐自己的秘密,以博取别人的同情。我的长篇小说《后悔录》,就写了一个倾诉者曾广贤,他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花钱请按摩女听他讲自己的“后悔”。他讲得投入动情,而按摩女的心思却在“计时收费”,好像曾广贤只是为了倾诉而倾诉,并不在乎听者的态度。后来,他又把自己的讲述转移到父亲床前,没想到他的“后悔”竟然让13年来没有知觉的父亲流出了眼泪。潜意识里,我把读者当成了按摩女和植物人,自信我的小说就是木头看了也会感动。早在写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时,我就开始处理倾诉与聆听的关系,瞎子父亲王老炳叫聋儿王家宽买长方形的、能在身上摩擦的毛巾,结果王家宽买回了一块肥皂。看上去,这像是读者对小说的误读,也像是儿子挑战父亲,再追问下去,恐怕就是我在调侃母亲了,因为她当年的讲述也曾被我误解和歪曲。然而,再仔细一想,我又何止是在调侃母亲?今天有太多的讲述被误读和被忽略,比如成堆的小说有多少读者?会场里又有多少人在认真聆听领导的发言?有人说MP3的热卖和短信的狂增,原因就是我们说空话的会议太多,听者不得不用听音乐和发短信打发时间。尽管倾诉与聆听的关系如此紧张,但我还是怀抱幻想,就像哑巴蔡玉珍被人欺负之后用动作告诉聋子王家宽,王家宽再转告瞎子父亲那样,他们毕竟沟通了,尽管艰难。如果说聋、哑、瞎三人的沟通是对现实的隐喻,那我还不如说是隐喻写作与阅读。即使读者闭上了眼睛、关闭了耳朵,但作家却不能把自己变成哑巴,他要滔滔不绝地写,让读者的眼睛和耳朵重新打开。   现实比小说荒谬   中国作家钱锺书在一篇文章里说,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太多的童话,因为童话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一定战胜邪恶,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就会发现社会根本不是童话,恶意有时候会收获善良,而善心却难免会遭遇恶报。这种错位,仿佛电脑搭错了线,鸡蛋里长出了骨头,美女偏偏嫁了个丑男。现实是没有逻辑的。当童话的逻辑碰上了现实的没有逻辑,那我就会感到措手不及。   美国商家在“911”事件之后推出“钢板地下室”,只要装上这种钢制的地下室,如果再遇到恐怖袭击,购买者就可以躲在里面生活两到三天,等待救援。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八十多年前,卡夫卡写了一只小动物,因为害怕更大动物的袭击挖了一个地洞,用尽心机在里面设置岔道和逃生之路,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挖好之后,这只小动物还是不敢住在里面,而是躲到洞口对面的草丛,偷偷观察什么动物会来袭击自己?那只小动物的恐惧,与今天遭遇了恐怖袭击之后人们的恐惧是何其相似!现实证明了作家的预言,也不断地超越作家的想象。与其说作家在现实中发现了荒谬,还不如说是越来越荒谬的现实让小说不得不荒谬起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早就发现了生活的荒谬性,他说:“人人都生活在可笑的状态中,可是人人都不知道这一事实。”   当报纸和电视大规模地展示全世界穷人们的痛苦时,我写了中篇小说《痛苦比赛》,说一美女征婚,希望嫁给有痛苦的人,于是几个小伙开始编造、合并痛苦,让其中一人去应征,仿佛谁拥有痛苦谁就拥有资本。在应征过程中,他们所编造的痛苦被生活一一验证,最终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古希腊的悲剧中,俄狄浦斯的女儿说:“我不愿忍受两次苦:经历了艰苦,又来叙述一次。”而传媒为了自己的收视率和销售量,每天都在上演假惺惺的同情,丝毫不考虑痛者的感受。1999年,我发现了身份跟身体分离的荒谬,写了中篇小说《不要问我》。大学副教授卫国因酒后失态,被学校处分,提着皮箱南下。火车上,他的皮箱被盗,证件、金钱和物品全部丢失,于是他要在另一个城市不停地证明自己是谁,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他都说连同皮箱一起丢了,以至于他的皮箱根本装不下那么多东西。没有人相信他,他不得不背诵自己的简历,生怕自己把自己忘记。我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考,它至少描述了人类的“自我丢失”。但是小说发表不久,有位读者给我寄来了一则新闻,我才惊讶地发现类似的事情早已在生活中发生。   这则新闻说1988年,一位流亡国外的伊朗人纳塞里打算途经法国到英国,再从英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