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弘扬“西畴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弘扬“西畴精神”.doc

弘扬“西畴精神”   西畴人民在极其困难的生存环境下,勇敢面对,展开了向大自然、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谱写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人民内涵带着通过社会实践打牢基础理论功底,努力创新教学教法,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为了亲身感受祖国的进步,云南的巨变,我们社会科学学院一行教师利用假期对云南文山州西畴县的几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际情况,获得了一部分的“三农”问题的第一手实践资料,加强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我们亲眼目睹了西畴人民面对困难,拼搏奋进,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由昔日的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换来了如今的生态人居环境,发展了生态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道路,铸就了精神文化――“西畴精神”。“西畴精神”不仅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进,同时也为我们对今后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西畴概况西畴县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典型的农业贫困县,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战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总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2011年县财政总收入5996万元,农民人均产粮35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元。西畴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到一亩,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4%,石头多于耕地,石漠化程度深,地表积水少,地下水深,不易开发,水资源非常缺乏。 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岩溶专家认为“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的西畴县已经基本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却必须平均承载161人。二、“西畴精神”内涵“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孕育出来的,勇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抗争的实干精神,“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是“西畴精神”的简洁概括。“西畴精神”,就是面对艰难的生存自然条件,不抱怨、不气馁,以开阔的胸襟,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奋斗目标,展开了向大自然、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于挑战、敢于抗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谱写了脱贫致富的壮丽诗篇,铸就了“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实质是“干”,即向石头要地,向天要水,向荒山要路,向大自然要生存条件的实干精神。“西畴精神”源于西畴人民的伟大创造,蕴含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他们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它不仅是西畴人民锻造出来的地方精神,还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西畴精神”的具体体现西畴人民把“西畴精神”化为实际行动,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以“干”为核心的闻名全国的“西畴精神”。1.蚌谷乡长箐岩溶地区中低产田地改造蚌谷乡是该县岩溶地区的典型代表,耕地立地条件差,一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石块遍布他们的领地,土地没有石头地多,山地都在乱石旮旯里。劳作时只听锄头叮当响,不见做活人。向大自然要土地。蚌谷乡长箐的村民自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实施炸石造地、种土造地工程。在石头地上覆盖土壤,在石头坡地播种运来的土壤,再在浅浅的土壤里播洒种子。村民们一直实实在在地干,向大自然要土地、要农田。直到今天,这项工程建设就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十多年的改造,新增耕地1000亩,项目区高产稳产地保有量5450亩,人均耕地1.24亩,解决了长箐岩人民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用地。以亩产400公斤计算,人均产粮超过400公斤,若种植烤烟,则年产值超1000万元,长箐岩溶地区现人均2000多元。改造后的耕地由于实行山、水、林、路、地综合治理,发展经济作物,阻止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蔓延,实现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的紧密结合。改善了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也强化了群众的环境意识。蚌谷乡人民改造中低产田地的这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西畴精神”,让事实再次证明,“西畴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可以治理好石漠化的。2.张仁贵自己动手修公路张仁贵一家居住在一山腰上,离外界村庄有一段陡峭的山路。不管困难有多大,也要修路,既为以后的生存发展打基础,又为自家人的出行方便一劳永逸。张仁贵全家只有5个成人,3个小孩,并且5个大人中还有3个大人身患残疾。张仁贵右眼看不见,大儿子手上落下了残疾,二儿子天生脚上没有了脚掌。张仁贵带领全家说干就干――炸石、碾砂、修路……一年挖不通,二年、三年……付出多大的努力,也要把与路挖通。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补助下,经过近2年多的努力,终于修通了从家到外界的近2公里的公路,其中一段是弹石路。张仁贵家不再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彻底解决了自家出行难的问题,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