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视界:探寻历史研究的合理取向.docVIP

放宽视界:探寻历史研究的合理取向.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宽视界:探寻历史研究的合理取向.doc

放宽视界:探寻历史研究的合理取向   摘要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考查了对 “冲击―反应”模式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并不存在于新课程教材中,广大高中师生对此较为陌生。本文对 “冲击―反应”模式予以阐释和评析,并谈及有关思考。   关键词 “冲击―反应”模式评析放宽视界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要求考生对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冲击―反应”模式进行评析   。“冲击―反应”模式   并不存在于新课程各版本教材内容中,广大高中师生对其较为陌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冲击―反应”模式予以阐释和评析,并谈及有关思考,期望能对广大同仁今后的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冲击―反应”模式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专家费正清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构建的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理论假说。“文明冲突论”是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模式的依据。费正清认为“中西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在他看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的接触与摩擦、对抗与冲突的历史。中西文明是互相对立的两大体系:中华文明是一种内向型大陆文明,是一种充满调和与折衷精神的、停滞的农业―官僚政治文明,是顺从的伦理本位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一种开放性的海洋文明,是一种扩张性的商业―工业―军事型的、充满竞争的个人本位文明。西方文明洋溢着勃勃生机,代表了“不可遏制的活力”;而中华文明则充斥着顽固的惰性、消极和墨守成规。因此,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便不可避免。   “冲击―反应”模式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超稳定的传统社会,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的冲击之后,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向近代社会演变。费正清在《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的序言中对这一模式作了描述:“既然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大一统国家,又有着最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它在过去百年中遭受西方蹂躏就必然产生连续不断、汹涌澎湃的思想革命,对这场革命我们至今还看不到尽头……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这一古代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深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进程――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展开进攻,削弱它的基础,乃至把它制服。中国国内的这些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它的庞大的传统结构被砸得粉碎……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费正清把中国近代史当作这种模式的注脚,他认为,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 世纪强大的西方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一个在4000年间自以为物质文明创造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黯然神伤。19世纪40、50年代西方的冲击,   使当时的中国人深受打击。然而, 对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 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在费正清眼中,西方成了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二   对于如何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   近代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其合理性的。后发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与刺激。面对西方冲击,近代中国人也确实作出了反应,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便是突出的例子。然而,放宽视界、理性分析,“冲击―反应” 模式对中国的评判和理解还是带有明显的偏见和片面性。   首先,费正清预设一种模式, 由模式来取舍史料, 让史料迎合预设框架, 随意剪裁历史事实, 这无异于削足适履。   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对这一模式批判地指出:“有时它把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错误地解释为对西方作出的反应,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它完全忽视了某些重要的事件,仅仅因为它们和西方入侵没有联系,或只有很少联系。”结果是“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被歪曲了,另一些方面则根本被略去,或者被缩小到微不足道的程度。”   其次,费正清抽象化、简单化地运用“冲击”、“反应”等一些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框架的说服力。例如,“中国回应”这个词就是以一种抽象的简化符号去代表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境, 忽视了中国在种族、语言、地区等各方面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变异性和复杂性,仅仅用“中国回应”来概括这些复杂的情况, 实际上是将复杂的情况予以平均化。这种做法“在最好的情况下, 只能使我们对历史现实有一个均匀、单一的理解”。   第三,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