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doc

论迟子建《百雀林》的佛学意蕴   摘 要: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颇为深远,迟子建小说《百雀林》中就透露出了浓郁的佛学意蕴。在小说中,作家迟子建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了人物在经历人生的无常,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到最后超越平庸的现实寻找到心灵的归宿的历程。本文从佛家思想中的无常论与业报说来探讨人物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并总结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作家的慈悲情怀,以及其创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迟子建;《百雀林》;佛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61-02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自创作以来,用一颗敏感、善良、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和博大、宽容、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精心构建着独特的文学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小说《百雀林》就透露了浓郁的佛学意蕴。《百雀林》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周明瓦在经历人生无常,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到最后超越平庸的现实寻找到心灵的归宿的历程。由此,小说的现实意义给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提供了一种自我审视的机会,让人们在久违的感动之余,思考如何对待生活当中的无常。   一、无常论   佛学里,“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就是阐明人生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无常,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都受条件原因的制约,因而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没有常住性。”[1]在早期佛教看来,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但是这种无限的欲望在现实当中必然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会使自身永远陷于需求难以实现的痛苦之中。另外,“对生活有所要求是人之常情,人都希望美好生活能够保持恒常不变,但是,保持恒常不变的愿望和变化不居的现实之间就有矛盾,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招致痛苦。”[2]   《百雀林》用平和的语调讲述了主人公周明瓦在平凡的生活当中遭遇的一系列看似偶然却在情理之中的变故。周明瓦没有朋友,他打小就“不爱说话”,“蔫头蔫脑的”。无疑,这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他9岁时,失去爷爷,他“身上的魂儿就不全了”,11岁时,因母亲文春在城里烫发,父亲愤怒之下无意造成母亲的死亡。失去双亲的明瓦,正接受着生活带给他的一系列变故:哥哥和姐姐相继有亲戚收养,而明瓦却因为不够机灵被亲戚推来推去。但也恰恰因为这样,明瓦被王琼阁收养了,也因此进了城,而此时,永望村的人都说,小没交好运了。从明瓦失去家庭的温暖,到重新获得关爱,正印证了佛教中所说的:生活在常态的同时也总是有变数的。   从明瓦进城里生活开始到长大成人,他在永望村村民和亲戚们的眼里,虽然“交了好运”了,但生活给他的考验并未停止,在庸常的生活中仍然遭遇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初只是养父母极力反对自己的婚事,继而是哥哥姐姐的世故和势利以及工作的不顺,诸多变故使明瓦逐渐失去了兴致和热情。最后,也导致明瓦对庸常生活的厌倦,而想要“逃离人群”了。但也恰恰是这最后的“逃离”,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和心灵的归宿。   佛说,“芸芸众生由于愚昧无明,看不透造化的无常,纷纷执著于这个没有恒常自体的肉体,才会产生人生的无量诸苦。”[3]人生是变化无常的,无明的人却要把一切的无常当作有常,并不切实际地追求执著的无常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只有根除无明,认识到人生现象的实相不过是如十二因缘一样的变化流转过程,才能获得人生的真谛。”[4]   明瓦在经历生活的曲折之后,好运也随之而来,面对生活的残缺,心中不曾放弃对拥有的渴望。由于明瓦没有执著于生活带给他的种种不幸,而是用一颗平常心接受生活里的残缺,因此,他并未觉得人生的“无量诸苦”,才最终经受住了“无常”的考验,最终得以在“百雀林”的鸟叫声中寻回内心的平静。正如佛家所言:破执可以去苦,放下可以求安。   二、缘起论――业报说   佛教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善恶判断,是与其因果报应说相关联的,善恶的行为与业报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善的思想言行必然招致好的果报,而恶的思想言行则必然招致不好的果报”[5],业报轮回是与善恶报应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在佛教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铁律。在《成实论》卷七中说:“业报有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善生报,无记不生。”意为善业必招致善报,恶业必招致恶报。   小说中的明瓦,重视亲情,他从小“不爱说话”,“蔫头蔫脑”的性格缺陷,成为他的灾星。家破之后,村里人“嫌他不机灵,将来是个累赘”,没人愿意收养他,凄惶得叫人心酸。熟料,否极泰来,周明瓦从此福星高照,进城、读书、当兵、立功、入党、复员、就业、转干等。他虽然经历生活中无常的变故,但在生活的残缺里,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用善意对待身边的人。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