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13技术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晚古生代的划分: Ma 250 二叠纪(Permian) 295 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4 泥盆纪(Devonian) 410 Pz2: 160 1、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 2、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地的古地理景观; 3、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彩,生物类型发生重大改观。 一、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 1、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早泥盆世:无颌类 中、晚泥盆世:盾皮鱼 晚泥盆世:总鳍鱼 一、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 2、石炭纪 C2原始的爬行类出现。 一、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 3、二叠纪 爬行类更加多样。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其地理分异 1、泥盆纪 早泥盆世:无根、茎、叶的分化。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其地理分异 1、泥盆纪 早泥盆世:无根、茎、叶的分化。 中泥盆世:开始出现根、茎、叶的分化。 晚泥盆世:出现小规模森林,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其地理分异 2、石炭纪 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主要代表有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等。开始呈现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其地理分异 3、二叠纪 P1、P2:与C面貌相似,但热带植物区分化为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 P3: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松、柏和苏铁类繁盛,渐近中生代植物群面貌。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1、四射珊瑚 种类繁多,构造复杂。 (1)泥盆纪:双带型和泡沫型为主。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1、四射珊瑚 种类繁多,构造复杂。 (2)石炭-二叠纪:双带型和三带型为主。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2、腕足类 (1)泥盆纪:石燕贝、穿孔贝、小嘴贝类。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2、腕足类 (2)石炭-二叠纪:长身贝类。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2、腕足类 (3)晚二叠世:焦叶贝类。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3、有孔虫——蜓 (1)C2早期:三层式或四层式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3、有孔虫——蜓 (2)C2晚期:个体增大,旋壁出现蜂巢层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3、有孔虫——蜓 (3)P:全盛期,个体大,拟旋脊和列孔发育,有的出现副隔壁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4、分区现象 华南板块 D:南华海区(海相) 中扬子区( D2+3海陆交互相) 川东、鄂西、湘西北 下扬子区( D3近海河湖相) 皖、苏、浙 C1—P:海相,P3 出现海陆交互相(两侧为交互,中间为海) 华北板块 D—C1: 剥蚀期 C2: 海陆交互相 P: 陆相沉积为主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一、泥盆纪的古地理特征 1、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南华海区(海相) 中扬子区( D2+3海陆交互相) 川东、鄂西、湘西北 下扬子区( D3近海河湖相) 皖、苏、浙 一、泥盆纪的古地理特征 1、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1)华南板块泥盆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①南华海 可以分为象州型(正常滨、浅海型)和南丹型(深水型)。 1、象州型(桂中):发育细碎屑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等,含珊瑚、腕足化石。代表正常滨、浅海沉积。 2、南丹型(桂西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菊石、竹节石、无眼三叶虫)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等。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D3 五指山组:泥灰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榴江组:硅质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D2 纳标组、罗富组:泥岩。菊石、竹节石、无眼的三叶虫。 D1 塘丁组:暗色泥岩,有竹节石等浮游生物。 莲花山组、益兰组:以碎屑岩为主,有腕足、珊瑚等化石。 一、泥盆纪的古地理特征 1、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