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本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学习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教学设想:
一、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是本文的特点,以此入手进行教学;
二、本文第一、三部分为教学重点;
三、教具: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片(像);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正音释义;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个场面描写(第一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试解文章标题,引入课文。
《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第二、三册已介绍,可提问复习)有名的短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30年代初期农村的情况。教师板书:多收了三五斗。
启发思考: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判断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说明什么问题?该会有怎样的结局?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从题目看,文章是写农村,写丰收,似乎应当写农民丰收以后改善生活的情况。然而,恰恰相反,事实是丰收以后米价暴跌,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小说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江南农村丰收粜米的故事,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民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地主阶级、投机商人的重重压榨下濒临绝境的生活。丰收成灾就是本文的主题。
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呢?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对旧中国作了深入而多方面的剖析,把农民的满腔悲愤、万种辛酸、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真实地表达出来了。细细阅读课文,会理解这一深刻的主题。
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
1.提问启发:小说的情节按照怎样几个场面推进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划分段落,给每一段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2.教师巡回时对学生提出的字、词正音、解析。
埠(bù)头腻(nì)粜(tiào)米斛(hú)廒(áo)迸(bèng)裂拗(niù)不过
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乱横乱竖,没有秩序。踌躇:犹豫不决。
3.划分段落,列小标题。
学生阅读全文后明确:按三个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具体说,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粜丰收谷米的情景。(希望破灭)
第二段,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旧毡帽朋友粜米以后到街上购买日用品的场景。(又输一笔)
第三段,从“‘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到“船埠头就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旧毡帽朋友在船上喝酒、交谈的场景。(路路断绝)
第四段,最后一节。第二天重复着第一天的故事。(故事常演)
三个场面各有内容,又互相连贯,步步深入,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明确作品的主人公,理解借代手法的运用。
1.提问启发: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请与《故乡》、《梁生宝买稻种》、《在烈日和暴雨下》作比较。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这篇小说与那几篇不同,它不是刻画一个或两个人物,而是描写一群人,是群象描写。这些主人公没有姓名,而是用“旧毡帽朋友”来借代。
2.提问:什么叫借代?为什么作品要作这样处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与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叫借代。有以局部代整体的,如以“春秋”代一年;有以特征代本体的,如以“白胡子”代人。借代要形象,明确,褒贬分明。
“旧毡帽”是江南农民的特征(出示戴毡帽农民的画片)就如“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运载工具一样,人们非常熟悉。用“旧毡帽”借代,不仅形象生动,风土味浓烈,而且留给人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朋友”一词倾注了作者对“旧毡帽”者的无限同情。
3.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着力写一、两个人,为什么不写姓名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说的主题是“丰收成灾”,因此必须反映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不写一两个人,写一群人,就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刻画旧中国农民受剥削的悲惨境遇,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深刻,有说服力。
四、讲读理解第一个场面(即第一段)。
1.启发思考:作者一下笔,就描绘了万盛米行船埠头的景物,这是怎样一幅景象?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岸的?
表情朗读课文——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作者一下笔就极力渲染丰收景象:“横七竖八”停泊着粜米的船,形容船多;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描绘船载分量重。写出大批农民进镇粜米。
旧毡帽朋友是“气也不透一口”地来到米行柜台前,他们十分忐忑不安,“占卜”一词既反映他们满怀希望的急切心情,又反映他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传神地表达了他们既欣喜又担惊的矛盾心理。
2.提问启发:丰收了,旧毡帽朋友等到的却是什么结果呢?作者怎样描绘他们希望破灭的神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或补充或归纳。要点:
米价狂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