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稿.ppt

主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案】 (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阅卷手札】 失分警示 (1)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苏格拉底等人的地位,语言啰嗦不精炼。 (2)不能准确从材料二中寻找信息,而是照搬材料。 备考分析 (1)注意梳理中西方同一时期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将其进行分析、对比。 (2)从世界文明的发展这一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家及西方先哲的思想发展历程。 1.解答方法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4)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2.解答注意事项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1.(知识角度)《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精题细做 固本提能 【解析】 考查材料解读与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引用材料强调服从领导和用法律严惩侵害他人者,这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故选C。 【答案】 C 2.(史观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决定因素是(  ) A.文人的鼓吹 B.统治者的倡导 C.社会变革的催生 D.各国联系的加强 【解析】 根据政治学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产生“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3.(热点原创)“……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 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网友讽刺的这 些不法行为与下列哪一思想关系最小(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无为而治” C.韩非子:“以法治国” D.王阳明:“致良知”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不法行为实际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其直接违背了A、C两项所述思想。D项的“良知”是指封建的伦理规范,即“三纲五常”,其虽是封建糟粕,但其中也包含“仁”的思想内核,其与材料现象存在着间接的关联。但B项则与材料无关系。 【答案】 B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关系如何?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3.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1)实质:思想专制。 (2)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 5.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6.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