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2.doc

  1. 1、本文档共2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2中医诊断学2

绪 论 【目的要求】 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 4.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重点难点】 【概念辨析】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疾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理 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察病情—四诊 判断病种—辨病 中医诊断体系 辨别证候—辨证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1.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 §§§aa望诊: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诊: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及胸腹手足等部位,脉象2.诊病:即辨病,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 §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证:是疾病阶段的§§辨证: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资料, 4.病案:即病历,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人与环境亦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人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必须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病变,并把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只看局部的变化。2.诊法合参:即四诊并重,诸法并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 四诊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3.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侧重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 §§辨证:侧重于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病位、病性。先辨病后辨证:可以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便于证型的分析诊断。 §先辨证后辨病:当疾病的本质尚反映得不够充分时,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考察疾病的本质,从而确定病名。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4.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晋王叔和所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舌图120幅;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温病的三焦辩证。 § 近代编撰出版的专业书籍,如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等的《舌诊研究》、赵金铎等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等,尤其是《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编撰,使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准确; 近100年来,在四诊的客观化、辨证学原理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运用声学、光学、磁学、电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和苗头。例如肾阳虚、脾阳虚证的客观化研究,舌诊仪、脉诊仪、色差计等研制成功等。 § 五学习方法 §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其次,要不断地临床实践; §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