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課輔講義102.05.29三版編輯人蔡崧翰(六)意思表示不自由.docVIP

民法課輔講義102.05.29三版編輯人蔡崧翰(六)意思表示不自由.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法課輔講義102.05.29三版編輯人蔡崧翰(六)意思表示不自由

(六)意思表示不自由-民法第92條至第93條 1、意義:林誠二老師謂,意思表示之不自由,乃表意人因他人之不當干涉而 為有瑕疵之意思表示。而本法於第92條定有詐欺及脅迫兩種類 型,且因兩者對表意人之干涉程度不同,異其規定。此外,陳自強 老師謂,實務上,詐欺脅迫民刑事責任常相伴而生(刑法第339條 詐欺罪、第346條恐嚇取財罪),此與意思表示錯誤有顯著的不同。 2、類型: (1)詐欺: A、意義。陳自強老師謂,係指引起他人對事實之錯誤、加深錯誤或 保持錯誤。林誠二、王澤鑑老師則均謂,係指故意表示虛偽事實, 使他人陷於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B、行為態樣。解釋上當然包含積極詐欺作為。有問題者乃消極的隱 匿事實是否構成詐欺。三位老師均引用最高法院33年台上字第 884號民事判例為說明,即民法92條所稱之詐欺,原則不包含不 作為的態樣,僅例外於當事人有告知義務卻不作為,始構成不作 為詐欺。此外,告知義務亦會因當事人之詢問而產生。 又對此告知義務有無之認定,除個案綜合交易習慣、誠信原 則為判斷外,陳自強老師舉出兩種因素可供參考: 甲、法律行為類型。例如買賣契約,雙方利害關係對立。又在自 由競爭的經濟體制,對努力獲取交易相關資訊的人,應予鼓 勵。此外,若法律關係存在特別信賴關係,即信賴關係越強 烈,告知義務越發有存在的可能。例如僱傭、租賃。 乙、獲取資訊能力。即在於契約成立、內容有關的重要資訊,一 方因具有專業知識,較他方容易取得時,應肯定有主動告知 義務。常見於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間之契約。 C、因果關係。即有瑕疵之意思表示,需肇因於詐欺行為所致。至於 受詐欺之人有無過失則在所不問,此與錯誤之意思表示有間。 D、效果-當事人間。依民法第92條第1項本文規定,表意人得撤銷 該意思表示。有問題者乃若詐欺乃由第三人所為,此時即有同條 項但書之適用,即第三人所為詐欺,原則不可以撤銷,僅例外於 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始可撤銷。 探其理由,王澤鑑老師謂,善意無過失的相對人既未參與, 不應使其蒙受不利。林誠二老師則謂,此乃為求保護交易安全與 善意第三人之故(本文謂,此時應指意思表示之相對人)。 而重要之問題,則在對於民法第92條第1項但書,通說均認 應對於該第三人採取「限縮解釋」,亦即解釋上該第三人不包含相 對人用以締約之代表人、代理人、履行輔助人。 探其理由,陳自強老師謂,此類人雖為第三人,但相對人對 該第三人之行為應負責任,該第三人的詐欺,應視同相對人自己 的行為,直接適用第 92條第1項本文。 E、效果-第三人間。依民法第92條第2項規定,該撤銷不可對抗善 意第三人。此規定與民法第87條第1項但書規定相似,其法理及 相關說明、與善意取得制度關係,請自為參閱先前講義。陳自強 老師亦謂,兩規定的解釋與適用上有其共同之處,即均係基於信 賴保護之原則。 F、競合。如前所述,民法第88條第2項、詐欺、侵權行為、物之瑕 疵擔保、不完全給付等,俱有競合可能,請自為參閱先前講義。 (2)脅迫 A、意義。林誠二老師謂,脅迫乃指故意不法表示將來之危害,使表 意人陷於恐懼而為意思表示之行為。又誠如林誠二與陳自強老師 所言,此脅迫所生之心理上強制狀態,與欠缺「行為意思」的絕 對強制行為需相區別。(例如抓住他人之手,強制為契約之簽立)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