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司治理的环境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 公司治理的环境基础

6.2.1 产品法律规范 为什么看起来判例法系比成文法系对股东保护更充分、对资本市场发展更有利呢? 一个个判例就是一个个故事,不仅包含法律标准,细节也十分详细、鲜活,因而判例能促进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随着判例的积累、更新,有助于法律的与时俱进,这是判例法最重要的优势。 二、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国际比较与国际经验 6.2.1 产品法律规范 我国的公司法法律体系还有待于不断完善,目前的公司治理启示: 不要迎合所谓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 每家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公司章程的建设。 二、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国际比较与国际经验 6.2.2 政府管制 政府对经济组织的监管可划分为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以下讨论政府的行政机制问题,其近似表达是政府干预。 政府管制的必要性首先来自于市场机制的失灵,关于市场失灵存在多种视角不同但内容有交叠的解释: 自然垄断说 信息不对称说 外部性说 一、政府管制的动因与内容 6.2.2 政府管制 法律制度不完备是要求政府管制的另一原因: 由于语言上的歧义、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等原因,法律具有内在不完备特征。 法律也是一种契约,而契约本身就是不可能完备的。 法律的制定也有一个过程。 政府自身的功能也包含着监管经济组织的任务: 从税收角度看政府其实是公司“最大的小股东”。 消除公司治理引发的强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也是政府的责任。 文化也是解释政府管制的一项因素。中国自古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一、政府管制的动因与内容 6.2.2 政府管制 人为地割裂政府的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也有不妥之处。因为政府的行政监管具有立法和执法双重职能,对于存在的公司治理制度漏洞,政府行政机关往往会采用制定行政法规,或者通过立法建议的形式,以法律机制来完成管制工作。 行政监管的主体主要有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财政部、国资委、保监会等。 一、政府管制的动因与内容 6.2.2 政府管制 张维迎从企业信誉与政府管制的均衡的角度,回答了政府管制的程度问题。 企业信誉不高问题实质等同于公司治理效率低下问题,或者说企业信誉就是公司治理效率的指示指标。 张维迎观察到的现实世界是这样的:在目前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监管。但过度的监管对企业信誉带来损害,一味地依赖政府管制,忽视其对信誉可能带来的影响,则产生了更严重的信任问题。 二、政府管制的程度 6.2.2 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与企业信誉 横坐标代表政府管制的程度,纵坐标是企业信誉的程度 在E点形成政府管制与企业信誉之间的一个均衡,达到了社会稳定 二、政府管制的程度 企业 信誉 政府管制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X E 6.2.2 政府管制 超过横坐标中的X点,管制越多,企业讲信誉的积极性越小 管制降低信誉的价值 管制创造垄断租金 管制引起腐败 二、政府管制的程度 6.2.2 政府管制 如果政府管制的效率非常差,差到供给曲线尚未与需求曲线相交就下降了,所谓的“管制陷阱”就出现了。 如果任凭恶性循环持续下去,最后的结局是,只有管制、没有信誉,所有的交易都只能在政府的管制下进行。 二、政府管制的程度 企业 信誉 政府管制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X 管制陷阱 6.2.2 政府管制 一个“太积极”的也许是“好”的政府,想让企业变得更完美,于是加大监管。如果监管力度超过了X点,则新的企业信誉的均衡点只能出现在F点。 F点是不稳定的,假如F点上的企业信誉略微向下波动一点,或者“好”政府又“积极”了一下,管制陷阱再次出现,极端境况是只有管制、没有信誉。 二、政府管制的程度 企业 信誉 政府管制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管制陷阱 X E F 6.2.3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主要分为公众和媒体两个层次。 公众是舆论话题的发现者和提供者,其舆论发布的平台是各类媒体。 媒体本身也是专业信息的发现者,也可独立地成为舆论监督的源头。 媒体也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是个别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转化器。 关心舆论监督的公司治理作用,核心就在于理解媒体的公司治理力量,包括媒体的治理机理、治理效果等,即所谓舆论监督的媒体效应。 一、舆论监督的媒体效应 6.2.3 舆论监督 媒体的力量是如何转化公司治理行为的呢? 声誉机制的作用 来自媒体的声誉损害,是一个可信的严厉的惩罚。 媒体声誉机制的效应也受到质疑。 引起监管部门的反映 在中国,可能媒体报道对公司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获悉后的介入。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自发形成的舆论意见,也产生投诉或者信访机制。 产生市场压力。在这方面,媒体发挥的是一种信息中介的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媒体效应 6.2.3 舆论监督 在职业道德假设下的另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是学者,而且还具备了更加专业的特点。 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

文档评论(0)

441113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