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VIP

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基础点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内容 (1)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重难点1.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②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其最高领导地位;③苏共二十大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②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内容 农业(重点):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①放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工业(重点):①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②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③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④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85年),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②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③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④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经济领域的改革未出现预期成果,转而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 续表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 败 原 因 ①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②直接原因是改革脱离苏联的实际,带有很大盲目性 ①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①经济上,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政治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及苏共的领导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后来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突破了旧经济体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导致国内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各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要语背诵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3)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工业;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1.思维辨析 (1)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