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经济学分析.doc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农村大学生比例在三十年里下降了近一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受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低下、高等教育成本高以及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其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高等教育公平,建议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完善农村大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高等教育成本 货币性收益
作者简介:潘晓路,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俸娅楠,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99-02
温家宝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比例却在下降。20世纪80年代农村大学生比例在30%以上,2009年城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为82.3%和17.7%,三十年间下降了近一半。
一、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欠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较弱、教学质量不高等。根据影响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主要因素,可构建供给函数如下:Qs=f(G,L,E,S,W),其中:Qs代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G代表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L则代表教师素质,Y代表学校硬件条件,S代表社会对学校的支持,W代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G是影响Qs的最关键因素,它对另外四个因素也起影响带动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表1,2000年-2010年,农村小学生均事业费虽从412.97上升到3802.19元,但与全国的差距从78.61元上升到209.6元,初中生均事业费差距由2000年的146.27元上升到2010年的317.53元,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差异巨大。
表1全国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0-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整理得)
(二)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低投入(G)会影响到教师素质(L)、学校硬件(E)、社会支持(S)和教育方法(W)的改善,降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水平(Qs),致使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长期低于城市,农村学生在考试中处于劣势,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小于城市学生。
二、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成本较高
(一)支付成本超出家庭支付能力
首先,计算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假设每户一个孩子上大学,且除去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剩余的全部收入用来支付高等教育,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2009年农村家庭户均总收入减去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如表3,得出农村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然后,生均学杂费加上生均基本生活支出得出年均开支。如表2,2002-2004年生均生活开支每月按300元算,每年十个月在校的生活开支3000元,此外衣着、交通和人际交往等每年以2000元计算,每年共5000元。2005-2009年日常生活开支每月按400元算,每年4000元,衣着、交通和人际交往等每年以2500元计算,每年共6500元;最后,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与生均年度开支差额,如表4,2003-2009年的差额都为负值,生均年度开支远超出支付能力,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极不相符。
(二)高等教育机会成本偏高
舒尔茨曾指出“在考虑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时,机会成本是不能被忽视的。”要衡量机会成本,即因读大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和因工作而放弃的高等教育的货币性收益、社会效用收益。假设一个农村学生在2002年初中毕业,他有两个选择:
1.打工。据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的年均收入分别为12696、12816、13044、14832、15576、16224、17064元,即共可获得102525元的打工收入,对不少中低收入农村家庭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2.接受高等教育。高中三年的学杂费为3??00=5400元[3],生活费3600元(县级高中平均标准),三年总开支9000元;将表4中2005-2008年生均年度开支相加,大学四年总开支49210.8元;高中和大学总开支58210.8元。大学四年教育支付能力与在校开支的差额总计22192.87元,若是贫困家庭,差额会更大。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急剧攀升,就业问题愈加突出,“教育致贫”和“教育返贫”现象打击了他们的求学热情。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更看重货币性收益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忽略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用收益,这会降低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
三、教育预期收益影响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