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 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观 第一节 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一、自愿捐办初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乞儿学校 星期日学校 导师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所创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称 “导生制” 、“级长制”、“相互教学制”。 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采取的教学方法。 兰-贝制的发展 1810年,英格兰有95所兰-贝制学校 法国到1828年有600所导生制学校 1809年被介绍到美国 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以往声望。 导生制评价 优点: 省钱、省师资、扩大受教育范围、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缺陷: 教学机械化;只能运用到简单的背诵或书写、计算教学中;导生容易滋生骄傲、专制等不良品性及权威意识。 初等教育特征 经济独立 宗教目的 内容简单 平民子弟为教育对象 二、国家对初等教育的逐步干预 1802年,皮尔 1807年,惠特布雷德 1816年,布鲁汉姆 1833年,《工厂法》 1839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1856年,改枢密院教育委员会为教育署 三、初等国民教育体系创建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 背景 内容 意义 局限 《初等教育法》出台的背景: 1820年,在加紧使用儿童劳动的兰开夏,24个居民中只有一人上学。在密多塞克斯,26个居民才有一人上学。在14或15个英国居民中,平均只有一人上学。上学儿童的修业期限不超过一年半到两年。 1858~18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以纽卡斯尔公爵为主席的皇家委员会,调查了在此期间英国的国民教育状况,强调应当使所有的儿童都获得“用理智的方式进行阅读、书写和计算的能力。” 然而,直到1870年,英国6岁至10岁儿童,只有40%上了学;10岁至12岁的儿童,只有33%上了学,利物浦市有8万学龄儿童,两万儿童完全没有上过学,两万儿童只上过教学水平很很低的学校。还有血多儿童每星期总共只上过两三天学,或者一年只上学几个星期。大部分学生在结业时仍然是个半文盲。 在此背景下,颁布《初等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案不断出台 1876年 1880年 1891年 1899年 第二节 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公学的改革 改革的因素 改革措施 巴特勒、 肯尼迪、 阿诺德 政府1968年《公学法》 1869年,成立公学“校长会议” 二、文法中学的改革 1.1868年,建议设三个层次的中学: 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学校; 中产阶级子弟学校; 小资产阶级子弟学校; 1894年,皇家中等教育委员会 1899年,中央教育委员会 第三节 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 与大学推广运动 一、牛津剑桥的改革 二、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 、大学学院兴起 三、大学推广运动 剑桥大学 1.牛津、剑桥的改革 从19世纪50年代起,牛剑开始注意从中等阶层的中下层吸收优秀学生。 牛剑继续维护其传统的办学模式,仍然是学院制,主要是进行人文教育而非职业或技术教育。至19世纪末,牛津大学已有22所学院,剑桥大学有18所学院。办学主要是古典文学或数学方面的知识。 这种学院制教育是高水平的智力训练,而非作为任何单独的一门职业所进行的专门训练。 牛津大学: 严格的学术标准 ,独立自治的学术传统。 牛津大学 培养了5个国王,26位英国首相,多位外国政府首脑,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批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 “一张牛津文凭在手,足以笑傲天下。” 剑 桥 大 学 圣 约 翰 学 院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培养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想做政客就要到牛津,想拿诺贝尔奖就要到剑桥。” “诺贝尔工厂” “自然科学的摇篮” 伦敦学院是一所“不信神”的学院,它以德国的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为榜样,在许多方面打破了牛津、剑桥的模式,如: 牛剑实行寄宿制,伦敦学院学生不必住宿; 牛剑招收多为国教徒,伦敦学院则不限,且不教神学科目; 牛剑每年收费200~250英镑,伦敦学院每年仅收25~30英镑。 伦敦学院由不从国教者所设,没有宗教考查和宗教教学,被称之为“高尔街上没有上帝的学校” 引起国教会特别注意,于1829年设立与之竞争的皇家学院(英王学院)。 伦敦学院与皇家学院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有许多共同之处: 都比牛剑招生范围广; 毕业生也从事种类更多的职业; 开设课程范围较宽,且注重实用科目。 1836年,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和英王学院合并而成),新型大学的开端。 伦敦大学的各科教学工作都在原来的学院进行,伦敦大学仅是学位授予机构,即使不在该大学学习的校外人士参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