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docVIP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一、刘勰的三个世界   刘勰于齐武帝永明依沙门僧佑时,大约二十岁刚过。身为男子,当婚娶之年而入佛寺,刘勰为何作出如此选择?王元化认为,刘勰之依沙门僧佑,“其中因避租课徭役很可能占主要成分。至于他不婚娶的原因,也多半是由于他是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的缘故。”[a]刘氏世系中,最早显露头角的刘穆之,实以寒人身份起家,“少时家贫……好往妻兄家乞食”[a],因此《宋书》关于穆之为“汉齐悼惠王肥后”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故在《南史》中被删去。张少康先生亦主张刘勰出身庶族,并认为舍人之依僧佑,“主要原因是想借助僧佑的关系,利用僧佑的地位,结交上层名流、权贵,为自己的仁途寻找出路。”[a]   刘勰依沙门僧佑的原因是多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钟山上定林名列前茅,这里高僧辈出,饶有资财,又富于藏书。刘勰于家贫势微之时入居定林,既能解决温饱问题,又能找到一个读书的好去处。正如杨明照所描绘的:“舍人依居僧佑后,必‘纵意渔猎’,为后来‘弥纶群言’之巨著‘积学储宝’。于继续攻读经史群籍外,研阅释典,谅亦焚膏继晷,不遗余力。”[a]刘勰在定林寺,可谓同时进入“佛的世界”与“文的世界”。作为僧佑的助手,刘勰佐僧佑整理经藏,编制目录,并代僧佑撰写各种序记;而作为以“弥纶群言”为己任的文论家,在定林寺的十年,又是深析文心、精雕文龙的十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定林寺无车马之喧而有桑门之静,正是“论文叙笔”的好去处。   刘勰一生两次入寺。第一次虽长达十年,桑门却并未成为舍人志之所系,而只是“他希图走入仕途的终南捷径”[a]。“君子藏器,待时而动”(《文心雕龙·程器》,下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刘勰在等待时机,也许有一天,某位高僧会将他荐引给显贵,或者某位策踵山门的名流会为他打开仕宦之门……然而,至少在梁武帝天监初年之前,这种“机会”并没有到来。终齐一世,刘勰未获一官。如此才大志高之士,历十年苦寒而不见用,刘勰不能没有牢骚:《文心雕龙》“耿介于程器”,便坦露出一位不宦之才士的愤慨与悲凉。天监十八年,舍人受敕重返定林。是年,他已经出仕近廿年了。第一次入定林,居十年之久而未变服;此次入寺,不到两年便“燔发以自誓”(《梁书》本传),毅然皈依佛门。是彻底熄灭了功名之念,亦或终于寻到了心灵之归?刘勰从“佛的世界”出发,在历经“文的世界”之孤寂与“仕的世界”之喧嚣之后,又回到了“佛的世界”。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在依沙门僧佑时撰成。正如他身居桑门其志并不在佛,舍人潜心论文其志亦不在文。诚然,《序志》篇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之自白,但那正好表明刘勰之“心”还未寻到他理想中的载体或归依,表明他“文的世界”还未通向“仕的世界”。以文达政较之由佛而仕,似乎要容易一些、快捷一些。但对于命途多舛的刘勰,佛与仕,亦或文与仕之间,何来坦途?“无路”之路,全靠刘勰自己去走。然而,这是怎样辛酸而卑微的“走法”:“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梁书·刘勰传》)   寄居佛门而笃信儒学的刘勰,舍“注经”而取“论文”,诚然是对学术上“自成一家”之法的优选,更是顺应南朝“以文史取仕”之时风。齐萧遥光:“文义之事,此是士大夫为伎艺,欲求官耳。”[b]陈姚察亦曰:“两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b]马融郑玄的时代以注经求官,刘勰的时代则是以文史取官。   梁天监初,刘勰从奉朝请起家,开始踏上仕途。刘勰之祖灵真既未登仕,父尚所官亦不过越骑校尉,家贫以至于不能婚娶,更无余荫可资凭藉。那么,刘勰靠什么厕身仕途?细考舍人生平,多半与“佛”和“文”相关。刘勰于齐末撰成《文心雕龙》,负书求誉沈约,沈约大重之,恰如左思赋成三都,倚玄晏先生之序而名噪洛阳。舍人“未几入梁,即起家奉朝请。隐侯盖与有力焉。”[b]正是靠了沈约的荐引之力,刘勰的“文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