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丛编题稿.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编 作品 一 美丑 美与丑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美与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美不等同于实用(墨子);美没有客观标准(庄子、老子);王统人性论,美与善人相联系(孟子);美在完善的古典主义美学观(荀子)。 两汉时期,神学理解(董仲舒);辩证探索美丑,因方法而异(刘安),因审美者而异(刘向、扬雄);美的多样性(贾谊),美从善的范围里分离出来。 魏晋时期,许多人从文学艺术角度讨论美丑。唐宋时期,人们意识到美与善虽不能等同而论,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关系(郑樵)。明代强调美的虚实结合(汤显祖)。清代时期,注重自然美(叶燮)。近代社会改良者注重人对美的追求,唤起民众觉醒的意识(梁启超)。 二 情志 情志理论基本观点是: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志意、抱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偏重抒情的特征,强调作品中表达作者志向,抒发作者感情。古人认为情志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既是对文艺作品情感性的要求,也是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要求。 “诗言志”与社会秩序联系起来,能使社会安定(《尚书》);“礼”、“乐”相善,相辅相成(荀子)。 南北朝时期,兴起诗歌“缘情”理论(末端流于惟情论,李商隐以“言志”纠“缘情”之失)。宋代理学家反对文艺作品的情感性(邵雍),但更多人重视“诗言志”(袁燮、陆游、张耒)。明代时期,强调“志”与“情”的统一性(吴宽);钱谦益综合儒家观点,认为诗歌重性;清代时期,强调文艺作品缘情达志的本质要素(黄宗羲、袁枚、纪昀) 三 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区别于额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先秦远古时期,象是模仿的产品,象的概念等同于模仿的概念(《左转》、《周易》)。 魏晋以后,文学(理论)有了相当程度发展,形象范畴不再囿于现实现象,强调形象的艺术性;唐人强调艺术形象(及音乐)应具有兴的托物喻情作用(殷璠);宋代时期,强调诗画同一(苏轼、郑樵);明代时期,注重诗歌创作中意与象的统一性(何景明、胡应麟);清代时期,强调艺术形象是诗人创造的结果(叶燮)。 四 形神 形神是中国美学史中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属于艺术辩证法范畴,形式外相,神是内涵。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关于形神问题的理论有重形、重神、形神兼备的偏重,形神兼备是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一贯重视的艺术传统。 汉代时期,注意到神对形的重要意义(刘安);魏晋时期,绘画家意识到眼睛是心灵窗户(顾恺之),抒发领域也着重神大于形的观点(王僧虔);唐代时期,注重先神后形(王维、张彦远);宋代时期,传承魏晋时期的“得意忘形”说,强调重神神域重形(欧阳修),同时也有形神并重的理论(晁说之、元代刘因);明清时期,在“得意忘形”之论上,进一步辩证讨论(王履、唐志契、郑板桥)。 五 气韵 气韵的概念始于魏晋时期的清谈及对人物山水的品评,它产生于形神统一的基础上,又是主客观相互交融的结果,此概念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发达的抒情艺术。 魏晋时期,绘画六法中含有“气韵”(谢赫),文论中提出风骨、隐秀、“韵气一定”之说(刘勰);唐代论诗画注重气韵可意会不可意状(张怀瓘、皎然、张彦远、司空图);宋代论诗画强调物象容纳了想象的结晶(梅尧臣、郭若虚、黄庭坚)。书论提出达到风神(风韵)的要求(姜夔),同时作诗提出了气韵论气象的观点(严羽);明代提出“花蕊烂而木生意”的观点(胡应麟、王骥德、唐契志);清代提倡作诗比兴与神韵联系起来讨论(王夫之、张庚、唐岱),翁方纲提出神韵有超脱与征实的表现。 六 文质 文质的关系是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文质要求统一(孔子);形式的重要性(慎子);“文质论”(扬雄)。 魏晋时期,注重文质统一(刘勰);唐代魏徵分析了文质两者长处,皎然强调文质并重,缺一不可;宋代强调自然而有文(苏洵),道学家认为内容重于形式(周、程、朱),除此之外重视功用性(王安石、陈亮)。 清代时期,突出质的重要(方苞、章学诚)。 七 虚实 虚实是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实指文艺作品中直接可感的方面(直接形象),虚指文艺作品中直接形象引发而由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中国古典艺术追求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从而构成妙境。 虚实结合源于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庄子、老子);汉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王充)。 魏晋以后,文学创作崇虚;唐朝继其发展(司空图);宋人喜欢引入佛禅,提出作诗作画的“以虚孕实”理论(叶梦得、《宣和画谱》);明代诗论、戏论和画论强调虚实互用(王骥德、袁宏道、董其昌);清人提出虚之妙在于引出无穷想象(李渔),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尺牍新钞》、金人瑞),作画虚重于实(范玑、蒋和)。各种艺术门类对于虚实的表现效果不同(洪兴全)。 八 真幻 真幻是古老的一对美学范畴。真即真实性,艺术创作来源需要真实,作品的真是想象中的、清理中的、审美的真实,亦可成为艺术真实。幻即客观的假,但可是艺术的真。作品中的真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