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肥城田氏来源及沿革
肥城田氏来源及沿革大江东去,斗转星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千古江山,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经济发达,文艺百花齐放,我巍巍中华象东方雄狮,成为世界大国。吾辈深感幸运,为之自豪。古人云盛世修谱,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新的时代,解除了家谱的封建桎梏,使之成为史,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承认和重视。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畅谈族人千家万事,纵论万里世系血缘轶闻,宣扬光宗耀祖的事迹,继承族风祖德,为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续修族谱,其可谓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 ??? 肥城田氏族谱,在历史上续修过四次。第一次是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六世祖田昇在田家花峪老茔立石记载世续。第二次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田希舜、田出师等刻立谱碑文,第三次是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田季房、田永驷为首修谱,绘制茔图,并为18世以下选定命名辈次若干。第四次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重圭、重检(字蔚臣)为首续修谱,确定了十三支分,又选定命名辈次20代。我们这次修谱已是第五次了。 ??? 关于续修族谱的作用和意义,前人已讲得很完备了,毋庸赘言。我想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说一下田氏的来源和发展;肥城我田氏族人的由来及变迁;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族风祖德等问题。???? 一、历史上田姓氏族的来源及发展。根据《史记》等记载:舜的后裔为妫姓。舜死,传位给禹,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河南虞城)。商均的32代孙遏父投附周国,任陶正(官名),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吴之墟陈(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国传至第十三代,国君为陈厉公,厉公死后,儿子公子完,在陈国任大夫,后因王室内乱,完为避难,逃到齐国,不欲称本国故号,又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称田完。田完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死后谥号“敬仲”,又称田敬仲。因此,田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齐国。 ??? 田完五世孙田无宇之子田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立了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为孙书,食采于乐安(博兴县),孙书之孙为孙武(孙子兵法的著者)。 ??? 田完六世孙田乞,在齐景公时为大夫,至齐悼公时为相,专齐政,死后,其子田常继任,取信于民,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自立为君,至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又传8君184年,至十六世孙田建。田齐政权最后一位国君是齐王田建,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被迁于共(河南辉县)。齐完王田建有三子,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出逃,后迁颖州(许昌长葛),改姓陈氏,称陈轸。全国陈氏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颖川陈氏。 ??? 春秋时晋国有田差,中牟(鹤壁市西)有田基;战国初,齐将田忌,打败魏军,后离齐,在楚被封江南,魏国有田子方,楚国有田赞,燕国有田光……于此可见,田氏在先秦时期分布已经比较广泛。 ??? 秦朝末年,田建的弟弟田假、田詹、田横等均割据一隅,后被韩信所灭,田横五百壮士誓死不称臣,全部壮烈自杀身亡。西汉时,刘帮令诸田徙阳陵(咸阳北),后又迁至北平(河北满城北)。汉武帝时,阳陵田千秋,官至丞相,后改为车姓,史称车丞相,后世为车姓。三国至南北朝时,今天津、山西、太原、宁夏等地都有田姓居民。从汉代开始,今四川、湖北、贵州交界一带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田姓人。 ??? 唐代到宋代,今安徽、江西、浙江省均有田姓聚居点,田氏望出北平、雁北。唐时田承嗣曾被封为雁门郡王,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列出田氏望地为:河南、淄州、范阳(河北诼县),颖川汝阴(安徽阜阳),并州太原(山西),易州(河北易县),汾州(山西汾阳),兖州瑕丘(兖州东北)。宋代浙江田希圣的玄孙田衍,移居福建平化,其后代有一支在宋未徙居福建长汀,还有一支于宋未迁广东潮安,兴宁,后分支梅州,惠来等地。 ???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福建人田氏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第一田姓人。此后,闽,粤田氏又有一些人入台开垦。近代有些田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 田姓在按人口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列第5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分布较广。长江北多于江南田姓人口,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较多,这四省占全国田姓人口的43%。田姓不但是汉族大姓,也是古今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 ??? 田姓人才济济,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127人,收入《古今图书集成》者272。除上述及者外,又如:战国时代的哲学家田骄,齐将田单,齐相田县及其子孟尝君田文;西汉丞相田分。今文易学的开创者田何;唐代河北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