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文言文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文言文教案

《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教案。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一、导语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诗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对联: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为清代的一位文化名人写的,大家猜是谁? 二、解题及作家作品(见课件) 1.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高中语文接选的《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下面我们就走进《聊斋》,领略小说的魅力。 2、关于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歌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三、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通读课文,正音;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确定重点字词。 四、布置作业讲述故事情节或写出本文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读懂原文,把握情节结构;探究文章主题和写作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整体感知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 2、学生讲故事梗概,梳理结构,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织 开端(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波折之一;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为波折之二; 高潮(5~7)成子失促织--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波折之三; 化促织--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波折之四;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是波折之五。 斗促织--文章急转直下,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 结局第(8)成名进促织--此后,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 尾声第(9)作者议促织 总之,文章始终围绕促织这条主线,情节一波三折,让成名一家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在起伏不定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悲惨命运,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不仅整体结构如此,即使局部段落也是起伏不定。下面我们赏析第六段。 三、深入探究 1、请细读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其中找出证据。 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