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电图(kf)课件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在这类病人的晚期,一般下肢的M波和 F波均不能引出,但上肢的反应相对保留;这也支持临床所见,即下肢受累较上肢更严重。神经轻度受累者,可表现为远端节段的运动传导减慢,而近端传导正常。病变晚期,远、近端均同等程度地受累。通过运动传导速度的检测,可将HMSN分为两种类型,即肥大型(Ⅰ型)和神经元型(Ⅱ型)。 其它 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F波比率的减小,几乎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差不多。在尺神经挤压性病变,F波也可显示为正常;其F波潜伏期最大、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在颈脊髓空洞症,正中神经或尺神经的周围传导速度异常,而F波潜伏期可延长。 H-反射H-Reflex 概述 H反射(H-Reflex)最早由Hoffmann(1918)所描述,他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后神经,在腓肠肌上先于F波引出低阈值反应波,人们称其为H反射。 H反射的反射弧,传入成分是起自于肌梭的快传导的Ⅰa类粗大有髓纤维,传出部分由较细的α运动纤维所组成。反射活动可被低强度的刺激所诱发,从而导致它所支配的腓肠肌收缩。 H反射与F波的比较 H反射以及F波,都是电刺激周围神经所诱发的反应;前者为一种反射性反应,后者则是运动神经元的回返兴奋所致。尽管这是两种不同的反应,但一般都将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地描述。这是因为F波和H反射:①其潜伏期相似,都涉及到达和离开脊髓的传导;②所反映的都是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激活;③都是在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之间的交界处(interface)出现;④都常常有助于分析相似的临床问题。 H反射的电生理机制 通过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对反应的作用,也可将H反射与 F波分别开来。从阈下刺激到次强刺激这一强度范围内,H反射的波幅逐渐增高。如果再增加刺激量,H反射逐渐减小;当刺激的程度达到可以诱发出最大M波时,H反射消失,为F波所取代。诱发H反射的最佳条件,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兴奋Ia类传人纤维,而又不同时激活运动纤维,但这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如果所给刺激可兴奋任何运动轴突,而诱发出M波,那么在这些轴突中的逆向冲动,就可产生回返放电。这样,次强刺激就不能保证晚反应中有反射的成分。 H反射记录方式 患者俯卧位,两腿伸直、放松,记录电极放在腓肠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顶端,参考电极 放在跟腱上,地线放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 记录参数设置:灵敏度200-500uV,扫描速度10ms/cm,刺激强度时程为1ms,腘窝处刺激;从较低刺激强度开始。 H反射最佳刺激强度是:既最大限度兴奋Ia类感觉传入纤维,同时又不兴奋运动纤维。 H反射的临床应用 H反射的存在与踝反射(S1神经根)的存在与否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临床上踝反射存在,则H反射也应该存在。然而,如果临床上踝反射消失,多数患者H反射消失,但有些H反射可以存在,其潜伏时延长。在近端胫神经病、坐骨神经病、腰骶神经丛病和骶1神经根病变时,都可以出现H反射潜伏时延长。周围神经损害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也可以出现H反射潜伏时延长。 正常值 在绝大多数正常人,在小腿三头肌可检测到H反射。然而,必须认识到,H反射对称性缺失并非一定就是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引不出H反射的比例逐渐增加。 一般说来,在正常人,小腿三头肌H反射,其正常值上限为35ms。H反射的潜伏期,与年龄、腿长以及身高直接相关。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提高H反射检测的敏感性。另外,H反射潜伏期侧间差的正常上限,在小腿三头肌应小于 1.5ms。而波幅的正常变异非常大,两侧之差可高达4倍。 临床上常应用H反射来检测神经根病变。小腿三头肌H反射,可作为S1神经根病变的一个敏感指标;H反射的延迟或缺如,表示S1根性病变,这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所显示的踝反射减弱意义相同。 在评价单侧病变时,H反射潜伏期的侧间差,是最敏感的指标。H反射单侧缺如,或侧间差超过1.5ms,结合相应的临床所见,支持S1神经根病变之诊断; 谢谢 Thank you 2,临床应用 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人,诸如迟发性尺神经麻痹,臂丛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面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以及颈神经根病变等,可出现轴突反射;正常人也可出现,但非常少见。一般说来,出现轴突反射,常提示神经再生,而后者又是慢性神经病变过程中非常多见的一种现象。 三、F 波检测方法 刺激与记录 实际上沿神经行程上的任何一点给予超强刺激,均可诱发出F波。刺激速率不应高于 0.5Hz,以避免前一个刺激对下一个波的影响。一般将刺激的阳极置于阴极远侧,或使阳极偏离神经干,以避免逆向冲动的阳极阻断。采用表面电极记录,活动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运动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 仪器的条件设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