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诗词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这首诗写得清峻雄奇,展现了古代凉州一带旷阔悲凉的景象。诗的后两名巧妙地运用暗喻手法,批评朝廷对边防士兵的不闻不问。
【解释】①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威县,②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③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用作军乐。杨柳--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④度--越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这两句说:羌笛何必去吹《折杨柳》,埋怨春光来迟呢?要知道?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诗人以,此暗喻地远戌者的冷漠。
韦应物:滁州西涧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约789),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做过唐玄宗的侍卫。后来考中进士,曾任 滁州、江州和苏州刺史。他是中唐初期诗人,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
【说明】这首诗描绘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静态和动态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解释】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上马河,在滁州城西。②怜--爱。③黄鹂--黄莺。深树--枝叶茂密的树。④渡--渡口。
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橘①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说明】友人因病想吃橘子,可惜橘子还未成熟,不能满足友人愿望。诗中描绘了因橘子将熟未熟、自己要送而不能送的心情,写得细腻别致。
【解释】①故人--老友。重九--农历九月九日。②怜--怜爱、关怀的意思。③试摘--因为当时橘子尚未成熟,但为了朋友的要求,所以去“试摘”。犹--还。④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以产橘闻名,这两名说:我真想象晋朝王羲之那样,在给您送橘子的信未也写上“三百颗”的数字,可惜现在还办不到,只好等到霜降以后再给您 送去了。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作者介绍】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9今 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唐亡后,任前蜀王建宰相。他能诗善词,写有不少感时伤世的作品。诗的风格凄婉轻丽。
【说明】隋唐时,日本曾多次向中国派遣友好使者,并朋学问僧随行。这些学问僧在中国留住的时间,少则数年,长则达二、三十年。他们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过贡献。诗中的敬龙和尚,也就是其中的一位。
【解释】①扶桑--指东方极远的地方。日本在中国的东方,所以也把日本称作扶桑。②师--这里指敬龙和尚。③这两句说:这次回国,谁和您做伴呢?但愿皎洁的月光照亮您航程,一帆顺风送您回到日本。
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由于得罪权贵。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晚年做过县尉和国子监助教。他的诗,大多写闺情,风格浓艳,也有一些清丽作品。
【说明】秋夜,天空澄碧,云轻月明,一派静谧。然而秋夜的寒凉,远去的雁声,却使得有着怨情的人辗转不能入寐。
【解释】①冰簟--凉席。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今湖南省。③十二楼--传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句写幻想中的天空景象。
文天祥:纪事二首(1)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做过一些地方官。恭帝德佑二年(1276)任右丞相,奉命去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脱险南归,一直坚持抗击元军,公元一二七八年兵败被俘,第二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在狱中坚持了三年多英勇斗争,最后在柴市从容就义。文天祥写过一些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诗篇,悲壮苍郁,铿锵有力,和一般书生文士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风貌。
【说明】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威胁南宋朝廷派使者北去谈判,实际上是迫使投降。当时文天祥刚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毅然受命前往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元丞相伯颜谈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尊严、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解释】①这两句说:一个英雄直到死都不会放弃自己崇高信念的,但是今天形势十分恶劣,我难以行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