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周围神经毒性的与临床意义探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徐世元 ◆神经阻滞麻醉现状 ◆局麻药(LA)周围神经毒性 问题焦点 ①LA周围神经毒性研究在 临床中的意义 问题焦点 ②LA周围神经毒性损害是否遗留功能 障碍及其持续时间 ③LA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症状、病理生 理及其发生率 ④临床预防与处理方法 第二讲 LA周围神经毒性的病因 学与机理研究 ※LA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其发展史及药理与毒理学研究早已证实,否则,已有更多接近理想的此类新药问世 (一) LA周围神经毒性与其浓度、 溶质度、接触时间及手术 体位与器械、椎管内导管 1.LA浓度 ◇动物研究 神经损害程度呈LA浓度依赖性,其浓度愈高,损害程度愈重,直至运动、感觉功能永久性丧失 至今相关研究报道所涵盖的LA为利多卡 因、丁卡因、布比卡因、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卡波卡因(mepivacaine)、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地布卡因(dibucaine)、丙胺卡因、托尼卡因(tonicaine)等 ◇动物研究 如出现神经水肿、无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 后遗症至其不可逆性损害,利多卡因的浓度为5%与20%,丁卡因为1%与10% 所需浓度大约高于临床2.5倍以上脊柱动 物阻滞感觉与运动神经、实施手术所需的浓度大致为人类的4~10倍 ◇人类研究 #LA在临床常规浓度下,存在神经毒性作 用的潜在威胁 #残留感觉与运动障碍的相关病例报道,其 病因虽非单一因素,但高浓度较低浓度LA 与其关联似乎更密切,尤其蛛网膜下腔阻 滞麻醉 #LA临床常用浓度所导致的神经运动与感觉 功能损害多数在数小时或数天可完全恢 复,少数可恢复时间更长,甚至为不可逆性 2.LA的溶质度(osmolarity) ◆或以渗透压、比重取代,但非等同,此类药物的浓度与溶质度之间的关系为前者愈高,后者及渗透压与比重随之升高 ◆在脊椎动物离体或活体模型上,经椎管内给药,将高浓度(或重比重)LA与10%~20%葡萄糖进行比较研究 ◆脊椎动物周围神经阻滞的研究结果则不同于 椎管内给药,相同剂量的LA,小容积、高溶 质度更易损害周围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临床无论经椎管内给药或周围神经阻滞,高 溶质度LA神经毒性大于较低溶质度,尤其蛛 网膜下腔用药,不应以单纯小容积、高溶质 度LA调节其比重,借以调控阻滞平面 3.高溶质LA中加入肾上腺素 4.手术后暂时性或长时间甚至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手术中因体位、器械过度牵拉、挤压神经,发生率升高、程度加重。因此认为神经受到机械性牵张或压迫,对LA毒性更易感,其机理现并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机械作用使局部血液供应失调、生化环境改变、神经电生理紊乱有关 5.硬膜外腔置入导管行持续神经阻滞麻醉,多年来已成为临床常规,近年发展为蛛网膜下腔甚至周围神经走行处亦留置导管。此类方法与LA神经毒性及其损害无相关性 (二)LA神经毒性的易损害部 位及其路径 ※脊神经根硬脊膜套腔—LA神经毒性的 “易损区” ※药物沿OR区(Obersteiner-Redlich zone) 向脊髓端扩散 ※药物很少或不向“易损区”远心端的周围 神经扩散 —Wallerian定律 ※其神经毒性作用特点为 ①病理性损害仅限于OR区,但可波及脊髓 背侧白质 ②脊神经前根或前角免受其神经毒性作用的 影响 ③由此所致的神经毒性反应多数为可逆性感觉功能损害,若LA浓度过高,则可因脊髓背侧白质受损而影响运动功能 ④虽有部分学者认为利多卡因的神经毒性 强于其它LA,但其多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