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
理 论 教 案 本
系 部: ___护理系_______
教研室: _____基础护理______
课 程: _____基础护理学______
教 师: ___________
二0一三 年 九 月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第十六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授课学时 6学时 授课层次 高职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测量和记录、异常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熟悉:体温计、血压计的类型与使用方法、体温的生理变化
了解:体温、血压的产生与调节
教学重点 体温、血压的正常值及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护理 教学难点 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教材 《护理学基础》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主编尚少梅 授课对象分析 授课对象为2012级高职护理班,该班级学生已有前一个学期的护理学基础,对护理程序及措施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方法 板书,多媒体讲授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课:【案例导课】:
患者,女,28岁,文员。发热待查入院。10天前出现体温升高,起初为38℃左右,咽红,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门诊按“感冒”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4天前停服感冒药后上升至39℃以上,经服退热药后体温有短暂下降,但停药后又复升高,持续39.6—40℃。入院后测量T39.8℃,P108次/分,R26次/分,患者神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诉头痛,四肢肌肉酸疼,纳差。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你将如何护理这位患者?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即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比皮肤温度高且稳定;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度改变。生理学上的体温,指平均体核温度而言,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量,所以在临床通常用腋窝、口腔、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体温的形成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
体温的调节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产热
(1)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
(2)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器官:
(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70%
(2)呼吸: 29%
(3)排泄(尿、粪):1%
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1)热感受器(2)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2)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O)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
体温调节——行为调节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37.0℃ 36.3~37.2℃ 97.3~99.0℉
肛温 37.5℃ 36.5~37.7℃ 97.7~99.0℉
腋温 36.5℃ 36.0~37.0℃ 96.8~98.6℉
二、体温的生理变化
昼夜
-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性别
-女性稍高于男性。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肌肉活动
-剧烈活动可增加产热。药物等。
三、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红外体温检测仪。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过高(发热)
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 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的判断(口腔温度)
低热:37.3—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超过41℃
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 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