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概论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仪/体/现/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商务礼仪 你想通过该门课程学会哪方面的知识?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仪,从日常行为、言谈举止、饮食起居、着装打扮等,涉及仪表礼仪、交往礼仪、谈话礼仪、餐饮礼仪、生活礼仪、求职礼仪、送礼礼仪、娱乐礼仪等各类实际礼仪问题。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良好教养与幽雅风度,同时可以促进人际交往,打造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聚会,只要你与人进行交往,你在装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就会出现在他人的眼里,并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说,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社交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例一:有位女职员是财税专家,她有很好的学历背景,常能为客户提供很好的建议,在公司里的表现一直很出色。但当她到客户的公司提供服务时,对方主管却不太注重她的建议,她所能发挥才能的机会也就不大了。?? 一位时装大师发现这位财税专家在着装方面有明显的缺憾:她26岁,身高147厘米、体重43公斤,看起来机敏可爱,喜爱着童装,象个26岁的小女孩,其外表与她所从事的工作相距甚远,所以客户对于她所提出的建议缺少安全感、依赖感,所以她难以实现她的创意。 这位时装大师建议她用服装来强调出学者专家的气势,用深色的套装,对比色的上衣,甚至戴上重黑边的眼镜。女财税专家照办了,结果,客户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很快,她成为公司的董事之一。 例二:《小节的象征》 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要雇一个没有带任何介绍信的小伙子到他的办公室做事,总经理的朋友挺奇怪。总经理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介绍信。你看: 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先脱帽,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 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知道体贴别人; 那本书是我故意放在地上的,所有的应试者都不屑一顾,只有他俯身捡起,放在桌上; 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那么,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第二天一早,翻译送来了约瑟先生的信,信中写到:“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佩服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是您在车间里吐痰的一幕使我彻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于治病的输液管。贵国的成语说得好: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 例三:《一口痰的故事》 中国长江医疗设备厂准备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欲与美国客商约瑟先生合作。经过详细的考察,约瑟先生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很满意,他已经决定要与范厂长长期合作。双方决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范厂长请约瑟先生到车间参观。车间秩序井然有序,约瑟先生赞许地点着头。突然,范厂长感到嗓子不适,本能地咳了一声,到车间的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连忙用鞋擦去,油漆地面留下了一片痰迹。 我不喜欢和一个不注重礼仪的人打交道, 我相信别人也这样。 ----杰克.韦而奇 美通用电器公司(GE)的CEO(总裁、首席执行官),曾经的世界首富,现如今世界首富的位子又被比尔抢了 。 韦尔奇将所有的商业问题都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怎样才能“赢”?他将一生商界的心得融于最现代的管理理念,与妻子联手合著了这部书。 别人对您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来给人第一印象。因此要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影响您迈向成功很重要的关键。 第一印象的构成 ? 1、良好的心态及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对人:理解、宽容、尊重、平等、谦虚(热情) 对事:自信、乐观、积极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3、真诚有礼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五大原则 微笑的面容 真诚的表情 挺直的身体 均衡的肢体 灵巧的动作 2、合宜的仪表 因地制宜 身份(衣着简单、大方、整洁、明快,体现身份、涵养 ) 清洁 舒适 整合(色彩、配件、整体) 宽容的典范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 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 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 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 一纸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 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