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看香港教育(六).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看香港教育(六)

我看香港教育(六)——香港的老师到底需要什么? 一、背景篇:在集体备课中遭遇的系列趣事与尴尬问题。 趣事篇:最近听到这里的一位余姐讲述了她与香港教师集体备课《笔算除法》的趣事。备课时,她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因为除法的竖式与加减乘法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硬灌,学生不理解算理是否不太合适?”本意是想委婉地提醒授课教师要讲清算理而非“满堂灌”,结果她所驻学校的老师非常兴奋地告诉她:“我有一个好办法!我是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我把除法竖式中的除号比喻成‘监狱’,被除数就是监狱里的犯人,除数就是监狱的看守,牢牢地守住犯人不让他们逃跑。这时,一个数从天而降从烟囱里来救犯人了,这就是商!”我们听得瞠目结舌,不禁傻傻地问道:“那除数和商的乘积怎么解释?”余姐笑着说:“那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它们的积就是被解救出来的犯人!”天,太有才了,怎么会想到这样的故事?可是,这样的故事对学生理解算理有用吗?突然想到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这又怎么编故事呢?”这位大姐竭力忍住笑:“剩下来的犯人比看守还多,那就守不住啦!所以,剩下的犯人一定要比看守少啦!”哈哈哈,这位老师太可爱了,我们听得眼泪都笑了出来。 尴尬篇:那日在学校,教四年级C班的课主任一上班就找到我,询问我有关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没有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 问题一:学生不知道3与几相乘得18,怎么把一个数的约数找全? 作为内地的数学老师都知道,一个数的约数是通过乘法算式或者是相应的除法算式得到的。把一个数的约数写下来可以用从小到大排列,也可以成对出现。如果能用集合圈表示还有利于后续公约数和公倍数的直观表示。在香港的教材中是没有集合图的,因此我特别强调了在集合圈中成对写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 比如:18的约数找法就是:18=1×18=2×9=3×6,找到第一次重复的数字后就找全了。 接下来,课主任的话让我十分尴尬,她问我:可是学生不知道3与几相乘得18怎么办? 问题二: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就是掌握不了怎么办? 在与一年级教师备课时,一位主任问我:学生就是记不住20以内加法等于几怎么办?在课堂上操作了学具,该分的也分了,该合的也合了,可是一离开学具就扳手指,下午利用辅导的时间教会了孩子,过了一个晚上又都不会了,这样家长就会投诉老师没教好他的孩子。 其实参加香港学校备课活动多了,你就会经常听到高年级还会有学生计算扳手指的情况,这在内地是很罕见的。 久而久之,我就会发现,在备课中大部分香港老师问的问题最后都会归结到计算方面进行不下去,真是尴尬啊,同样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地与香港的计算教学效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得深究其因才能解决问题。 问题三:学生整数解决问题会,换成分数就不会了怎么办? 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学生会算。边长换成分数4又1/2厘米,就不知道需要乘4得到周长,而是会考虑用加法计算。这种低年级总结了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扩展到分数范围内应用,本是多么常见又容易的问题。在内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是容易和求面积等公式相混淆,断然不会用边长加4的方法吧!这么想着,好尴尬的问题哦! 二、探究篇:尴尬问题背后的深思。 (一)为什么香港的计算教学有那么多的问题? 起因一:香港大环境的教育体制是根本原因。 一直很困惑,即使是教材的编制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孩子有地域差异,可内地与香港的交流计划已经是第八届了,相信以前的七届也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内地计算方法的渗透,把内地一些有关计算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带到香港。可是这么7、8年过去了,怎么还会出现备课时香港老师们问的诸如加法不知道答案、乘法不会算的尴尬问题呢?直到有一日在教育局听陈博士提起香港教育体制中的一些要求才明白根本原因是什么。原来在香港从初中开始就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所有的计算,直至高考大学。这就决定着,在小学努力练习计算,到了初中都归零,感觉好像是做了无用功。即使是很多香港教师也都知道放弃练习计算会让学生丢失很多能力的培养(比如说手、脑、眼一致的能力、认真仔细审题的能力等等),可是更多的家长却觉得不值得花那么多的力气用在计算上。这是香港社会背景决定的,香港学校的生源很杂,除了香港本地的孩子,还有来自内地的以及国外的孩子,像是菲利宾儿童(香港是菲佣大量进入的地区),很多外来香港投资做生生意人的后代等等。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整齐划一的加强到了初中就无用武之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人认为是不值得。相信在好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时是不是也会大打折扣呢。但是小学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的,可是又要TSA的成绩,这就出现了矛盾,促使香港的老师们去想不花费时间却能保证学生计算正确的方法。 起因二:香港使用的教材编制问题。 工作之余与来自内地的老师交流,大家都感觉香港教材编制中出现的不够严谨、不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等值得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