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宾阳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
关于宾阳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舞炮龙 体育文化 社会功能 狂欢节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流传于广西宾阳地区的舞炮龙不仅具有民俗的传承性、地域性、宗教崇拜性、民族交融性等特征,而且具有竞技、健身娱乐、维系种族繁衍与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等价值功能。
龙 ,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历来是华夏民族最为神圣与吉祥的象征。龙文化是华夏文化最为绚丽夺目的流源,一直漫延到今天。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族传统的舞蹈之一,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在灿烂的舞龙文化中记载着: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等近百种之多。而流传于广西宾阳县的炮龙是我国舞龙运动的一个支脉,是舞龙运动百花园中一技独秀的奇葩,是宾阳地区民间艺术中最独树一帜的一项文体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为当地传统的“炮龙节”场面热闹非凡,火光冲天,其气势雄浑、粗旷而不野蛮 、狂热奔放而又井然有序,充满了热烈吉祥喜庆的气氛,有“东方狂欢节”之称,堪称中华一绝。参加过宾阳县炮龙节的人无不为当时的情景 、人物、事件而惊叹、惊鄂、惊喜且颇有收获。笔者对广西炮龙之乡一宾阳县(包括古镇芦圩、黎塘镇、邹圩镇、新桥镇、新圩镇、大桥镇等)舞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功能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提高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 舞炮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明、清以至民国的《宾阳县志》均没有舞炮龙的记载。直到 1987年版的《宾阳县志》才载有:“舞炮龙是芦圩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始于何时,未能查考”。由于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记载所以关于宾阳舞炮龙的起源至今也是众说纷纭,但舞炮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这是事实。从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和宾州(宾阳县)长者的口述中比较流行的有几种说法,其一:宋朝的皇占年间(公元 1053年),宋朝为了征伐南蛮依智高,令狄青大军直赴广西征剿。但狄军征战至昆仑关时,由于地势险要和依军的死守,狄军屡攻不下。当时正值农历元宵节狄青为了麻痹依智高,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狄军多为中原一带的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噼啪有声而当做爆竹而狂舞龙。侬智高获悉,便放松了戒备,而狄青则趁此连夜出击,攻克了昆仑关。其二:是驱瘟疫、送瘟神的说法,芦圩舞炮龙原因源于一次瘟疫。
清朝年间,宾州城里发生人瘟(霍乱病)。为了防止瘟疫从州城蔓延到芦圩,有人提出用火药薰,因为火药里有硫磺,可以起到驱邪杀菌作用。于是有人想到舞龙放炮。这个建议,得到大家赞成,于是就开始舞起炮龙来。其三:是舞炮龙源于宾阳当地的“灯酒节”(宾阳当地的一种古老风俗传统,当地把“灯”也称读为“丁”,两者谐音,丁者男丁也,添丁俗称添灯)。这是当地一个祈求人丁兴旺的风俗,而且“灯酒节”恰逢农历正月十一,与现在的“炮龙节”时间相吻合。其四:炮龙是由宾阳县城芦圩镇卢氏家族开始舞起的。1664年,卢氏3兄弟由广东水花龙门迁移到宾阳,在把这一习俗移植到宾阳,且流传至今综述以上四种说法,笔者认为以第二和第三种说法来解释更为适当。宋代狄青军队的舞龙只能算是舞炮龙的雏形,称不上真正意义的舞炮龙,因为宋代狄青时期距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今宾阳的炮龙只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另外,每年舞“炮龙”时,舞者所戴的藤帽上都写着“大清龙帽”字样,现在仍旧传承着这一习俗。所以笔者认为宾阳县的舞炮龙形成于宋代,而兴起于清、民国时期。流传于当今宾阳县的“炮龙节”是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杰出代表。“龙”与“炮”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是宾州人标新立异的杰作。近年来舞炮龙运动作为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及关注,XX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栏 目作 了专题展播 ,XX年 1月被列入第一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炮龙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宾阳的炮龙节期间吸引了来 自国内外的游客,游客人数达3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达 5 500多万元,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
2 舞炮龙运动的体育文化特征
2.1 民俗传承性与地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地域性、传承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舞炮龙是宾阳县特有的一项群众性的民族民间文体活动 ,历史悠久 ,习惯于每年灯酒节(农历正月十一)举行。独具宾阳地域传统特色,极具刺激性,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舞龙截然不同,这里的舞炮龙之前要先在庙会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开光仪式后方可万炮齐鸣,火光冲天,巨龙狂舞,舞龙者身着舞龙裤,赤裸上身,却丝毫不惧万炮烧炸,直至最后把整条龙炸得面目全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