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2.docVIP

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2.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2.doc

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  二、科技界、考古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传播·科学史话”主页上有《中国科学史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专文,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视为“物理学知识的萌芽”,其中说道:“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机构和部门主办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中文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其网站宣传说:“本网只宣传科学真理,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由该领域资深专家亲自编写脚本,保证知识的权威性”。该网站“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科技馆·机械”部分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认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多有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网页上在介绍半坡博物馆时说:“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状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绳的双耳,颈下饰斜形细绳花纹。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满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这说明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中心原理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倒,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立。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也说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至于各种科普读物多年来对尖底瓶相同或类似的介绍、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不仅教育界、科技界、科普读物对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如上的理解、认识和介绍,而且文物考古界几十年来对尖底瓶的描述、理解和认识也大多如此。《中国文物报》1999年做过一个“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丛谈”专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头条文章中作为“重力机械”进行介绍,文曰:“这是种汲水工具,瓶耳系绳,空瓶入水时重心变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侧,水流入瓶中达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动立起。取水者放松绳索,尖底瓶没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满瓶水。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体现了平衡原理”(王冠倬、纪聿绵《弓箭和尖底瓶——弹力和重力机械》,《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8日第3版)。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得名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该遗址于1953年开始发掘,1957年发掘工作结束在该遗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当参观者进入该博物馆时,会发现院内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塑有一汲水少女形象:她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正提着一只半坡类型的尖底瓶,蹲在池边,作欲汲水状。半坡博物馆内这尊醒目的少女形象,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仍然是: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   研究仰韶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巩启明先生在近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书中,不仅视尖底瓶为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进行介绍,说“尖底瓶的汲水等都是对重心原理熟练掌握的反映”,并附有双耳系绳的尖底瓶入水、取水演示图(巩启明著《仰韶文化》93页、201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另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也是将尖底瓶视为一种在汲水时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力学特征”之汲水器、盛水器,并且据此去思考和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或半坡人的来源。他说:“尖底瓶的意义主要可能还不在于它是一种欹器,不在于它在汲水时表现出的特别的力学特征,而主要在于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发或荡溢,这是干旱少水地区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围最能说明问题。尖底瓶的起源并不清楚,虽然在零口文化中见到小口瓶,它能否演变为后来的尖底瓶,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认为“半坡人的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传统很让人怀疑可能生长在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第6期)。   迄今,考古学家不仅普遍将仰韶文化尖底瓶视作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与其他水器混在一起进行类型学和谱系研究,乃至排出“非尖底瓶水器——尖底瓶水器——非尖底瓶水器”这样一种水器发展、演变历程(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三观教育体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