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施磷对“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产量磷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营养.doc

施磷对“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产量磷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营养.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磷对“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产量磷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营养

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施磷对麦玉豆间套作体系磷利用 效率及土壤氮、磷养分变化的影响 报 告 人: 周涛 学 号: 申请学位: 农学硕士 学科专业: 植物营养 所在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指导教师: 陈远学 报告时间: 2013.6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制表 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磷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的投入一直被认为是维持动植物产品产量,满足全球食品需求的重要手段(沈善敏,1985)。但在大多数土壤中磷肥利用率低,研究表明我国当季磷肥利用率只有10-20%(吴萍萍 等, 2008)。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的氮、磷等化学肥料的施入量大于同期国际水平(Ferrise et al, 2010; Liang et al, 2011),磷的生物有效性已成为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Lee et al, 2008; Taddesse et al, 2008; Vu et al, 2008),更好的磷素管理对于生产需求和环境友好都是必要的(Borda et al, 2011)。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近几年磷肥利用率提高时有报道 (Hu et al,2012; Liu et al, 2013; Wang et al, 2012a)。作物磷肥利用率的高低不仅与作物本身营养效率有关,而且与土壤供磷水平;种植制度、模式关系密切。同时,磷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并向水体中转移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研究合适的种植模式和肥料管理方式,减少磷素在土体中的积累和向水体中转移、流失,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精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间套作的土地当量比都大于1,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对光、热、水、肥等资源的有效利用(Harris D et al, 1987; Xu et al, 2008 ),我国每年至少有2.8×108公顷耕地是以间套作模式耕种(Li et al, 2007)。研究表明间作或套作种植模式可以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禾本科与禾本科植物套作适当的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的利用效率(Li et al, 2011a),同样禾本科与豆科植物间作土壤氮积累量小于禾本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Li et al, 2011b)。玉米与大豆、玉米与蚕豆间作均表现出磷素吸收利用率大于其相应单作(Li et al, 2007; Zhou et al, 2009)。但是在酸性土壤上蚕豆与玉米间作并没有提高磷肥利用效率(Li et al, 2010)。 土壤肥力变化受施肥的影响巨大,长期施用化学肥料(以氮、磷为例)会增加土壤中无机氮和磷的累积(Aimé et al, 2012)土壤中大量的氮、磷积累会对环境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Duncan et al, 2012)。四川地区光热资源三熟不足,两熟有余,该地区的间套作模式在小麦收获后种植大豆,前期为小麦玉米间作、后期为玉米大豆间作,这种模式使得种小麦的条带一年种植两季,从而更能提高其肥料利用效率。因此,本选题将延续课题组对“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的研究工作,在初步弄清该体系下小麦、玉米对磷肥的吸收利用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连续多年对紫色土不同施磷处理后,“麦/玉/豆”体系作物的磷肥利用效率和该体系土壤磷向环境中流失的潜力,以及土壤的氮、磷肥力的变化特征。 为该体系氮、磷特别是磷肥施用管理提供依据。 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作物间套作 2.1.1 间套作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间作是指,在一块土地上,大部分或全部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或以上作物的栽培方式(Vandermeer, 1989),间作的两种作物共生期较长;而套作则是指在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才种上另一种作物,它们共生期比较短(史茜莎,2009)。 早在公元前 1世纪的西汉,中国的《氾胜之书》 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瓜豆间作的历史记载。而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也详细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就陆续普遍出现了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间作模式,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套作在中国的起源也比较早,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同样就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历史记载;紧接着明代的麦、棉套种和早、晚稻套种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