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笔记_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附件2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
典
学
习
笔
记
本
管 理 单 位:
指导老师姓名:
继承人姓名:
记录时间段:
目 录
学习时间 集中/自学 学习书目及内容 备注 日期 阳历 阴历 学习书目 《伤寒学》 学习笔记内容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概念一、六经的基本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六经是把外感病中错综复杂的证侯加以分析综合。1、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简称。三阴三阳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太阳——太者,大也。其阳气量是三份,又称大阳。阳明——明者,著也。其阳气量是两份,不如太阳之量大。少阳——少者,小也。其阳气量最小,为一份。又称嫩阳,稚阳。太阴——指阴气量大,其阴气量为三份。少阴——其阴气量为两份。厥阴——厥者,尽也,极也。其阳气量为一份,阴气少到尽头。2、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不是生理而是病理的概念。见下表:
病位
病性
病变趋势
太阳:足太阳经,膀胱腑,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手足阳明经、腑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手足少阳经,胆腑、三焦
阳证
阳证后期
太阴:脾经,脾脏
阴证
阴证初期
少阴:手足少阴经、心肾两脏
阴证
阴证危重期
厥阴:肝、心包经
阴证
阴证—末期—?
二、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与经络的关系:
六经
循行特点
表现证侯
足太阳
循行人体背部
头项痛,腰脊强
足阳明
循行人体前面
目赤,目痛,鼻干,腹满痛
足少阳
循行人体侧面
耳聋,胸胁苦满
足太阴
入腹属脾络胃
腹胀满
足少阴
循喉咙挟舌本
咽干咽痛
足厥阴
上额会督巅顶逢
头顶痛
? ? ? ? ? ? ? ?
2、与脏腑的关系:(1)、阳与腑:足太阳膀胱经——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 ? ? 足阳明胃(包括大肠)——腹胀痛,拒按,便秘。? ? ? ? 足少阳胆——口苦,咽干,目眩。(2)、阴与脏:足太阴脾——腹满,腹痛。? ? ? ? 足少阴肾(心)虚寒,气血不足——脉微细,但欲寐。? ? ? ? 足厥阴肝——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食。、《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而且始终贯串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1、祛邪:为泻法,适用于实证。三阳为实热,治以祛邪为主。太阳:经:表实无汗——开泄腠理。? ? ? ? 表虚有汗——解肌调营卫。? ? ? ? 腑:蓄水——化气行水。? ? ? ? 蓄血——活血逐瘀。阳明:经——清。? ? ? ? 腑——下。少阳(半表半里)——和解。2、扶正:为补法,适用于虚证。三阴为里虚寒,治以扶正为主。太阴——温中散寒燥湿。少阴:寒化——扶阳抑阴(四逆类)。? ? ? ? 热化——育阴清热(黄连阿胶类)。厥阴——寒温并用。3、扶阳气:三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三阴以扶阳为主,如四逆汤、附子汤等。三阳亦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伤寒之法,法在救阳”。如太阳表证,肌表热盛而不用寒凉清热,其意在辛温达表的同时,有固护阳气的深意。4、存阴液:扶阳气固然重要,但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机能的发生,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故存阴液同样重要,特别是阳邪盛时易耗阴液。如白虎汤之清,承气汤之下,都有制止阳邪,保存阴液的积极作用。再如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都是存阴液的方剂。《伤寒论》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已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日期 阳历 阴历 学习书目 《伤寒学》 学习笔记内容
六经辨证传变的一般规律
1、传变:(1)、何谓传变?传:邪气由此经进入彼经,叫“传经”。如太阳传阳明。变: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侯发生了变化,新的证侯不属于六经病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后世医家称其为“变证”。传变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是一个统一整体。若正虚邪盛,则邪气由表传里,由阳入阴,属邪胜病进;若正复邪退,则邪气由里出表,由阴转阳,属邪衰病退。? ? ? 坏病:凡是反复误治所造成的变证,《伤寒论》称其为“坏病”。? ? ? 变证或坏病的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辩证施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