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食文化的美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丰富,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而“五味调和”的饮食观念则是其典型代表。它是人们烹调食物和宴享美味的最高标准,也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和谐美”的最高追求和完美表达。笔者认为只有在“原料的选择”、“食物的烹调”以及“饮食的审美”这三个环节都实现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五味调和”的理想境界。
一、“物有先天”:原料选择的自然和谐
中国幅员辽阔,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使得分布其间的可食用原料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在饮食过程中熟知食用原料的天然属性是十分重要的。“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所谓“物各有先天”,就是指食物原料各有其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特征。如果选择的食物原料“物性不良”,即使厨艺高超、出神入化的“易牙烹之”,再名贵的食材也会“无味”。由此可知,根据原料的天然属性,选择适合烹调的“良性”食材,是实现“五味调和”目标的重要环节。 中国先民在漫长的饮食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可食用原料,在熟知其天然属性和特征后,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伊尹向商汤介绍总结各类食材之美者的话语:“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寿木之华……;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不同食物原料的属性各不相同,并且根据自己的饮食实践选择和总结出了具有优质属性的食材。 周代时期,统治者专门设立了相应的官职来管理王室成员的饮食生活,对食材进行辨别和筛选。“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要求“庖人”能够熟练辨别六种畜类、禽类和兽类,并且在不同的季节供给适当的食物原料。“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辨体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貍;豕盲眡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东汉郑玄注释为:“腥臊膻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 负责“王及后世子”饮食之职的“内饔”——上文中提到的易牙即是齐桓公的“饔人”,不仅要“辨体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更要辨别“不可食者”。这可以说是古人对于“原料选择”认识的一大进步,即在可食用原料中,辨别和剔除那些由于自然属性改变而导致不适宜食用的食物原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可食用原料的种类也逐渐增多。留居中国29年之久(1582-1610,即明神宗万历十年至万历三十八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做了这样的记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的东西,无论是衣食或甚至是奇巧与奢侈,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无需由外国进口。 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不同的菜肴特色选择适当的烹饪原料。“选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做肉圆用前夹心,煨肉用硬短勒。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鲜鱼、鲤鱼。蒸鸡用雏鸡,爆鸡用骗鸡,取鸡汁用老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药菜用头,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徐可类推。” 可见,原料选择对于食物制作的重要性,只有在充分了解物料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出适当的食用原料。 称为“食圣”的中国清代美食大家袁枚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所谓“买办”,就是挑选、购买食用原料。由此可以看出,“原料选择”对于“一席佳肴”的重要作用。而对于原料的辨别、筛选过程,也是人类对于所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认识过程。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认识和选用原料的自然属性,实现原料选择的自然和谐,为“五味调和”目标的实现和完善做好物质准备和前提保障。
二、“水火相济”:食物烹调的物性和谐
如果说“原料选择”是“五味调和”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那么“食物烹调”则是其至关重要的实现阶段,也是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的核心和灵魂。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对于“食物烹调”过程的理解。“凡味之本,水最为始”,即味道的根本,水是第一位的。《管子?水地》中有这样的记载:“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唐人房玄龄对此话的注释为:“无味谓之淡水,虽无味,五味不得不平也,故为五味中也。” 可以说,水是食物烹调的基础,也是“五味相平”的媒介。而“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则是说:使用五味和三材(水、木、火)烹制食物,需要依靠火来调节控制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