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幻觉中的社会治理术.
幻觉中的社会治理术
——浅论布迪厄社会分层文化再生产理论的现代启示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曾深入分析了监狱中的种种治理方式与惩诫手段,无论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暴力改造,还是一种渗透性的心灵转化,这在一个特殊而具某种断裂性的社会场景中为我们展示出现代治理术的复杂转型与无形掌控。(福柯,2003[1957])实际上,福柯的启示在《疯癫与文明》中得到了同样的更为深入的诠释,理性主义的权力延伸使其在秩序性的层面上以治理的名义将非理性的成分整合入规范化的谱系之中,因此,“愚人船”与“疯人塔”便在“排斥”的意义上实现了“纳入”,(福柯,2003[1972])而非理性的情感、心绪等要素却也在一种“不承认”的表象之下悄然成为现有理性秩序的分有者,即在隐含的意义上“承认”了理性本身的霸权地位。由此,“共谋”的关系构成现代社会霸权运作的现实基础,在这一意义上,抽象性的程序技术及与其相伴随的价值理性在这之中构成重要的动力机制与支持系统。
吉登斯曾经归纳出现代社会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即资本主义(在竞争性劳动和产品市场情境下的资本积累)、工业主义(自然的改变:“人化环境”的发展)、军事力量(在战争工业化情境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和监督(对信息和社会督导的控制)。四个维度相互联系,其中监督的发展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为重要——这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而这种监督合法性的取得其实意味着工业主义的胜利。工业主义带来了两种资源的重新分配,即“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前者主要体现为物质性资源,而后者则与权力紧密相连。工业主义在社会中的胜利受到了“日益从政治生活中脱离出来的经济”的强烈支持,而民族国家对于工业主义——尤其是“权威性资源”——的垄断使其在与地方势力和传统社区的权力争夺中远远居于上风,由此监督的合法性来源得到了确证。并且现代民族国家通过种种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力图将历史压缩,服务于自身的国家构建,从而营造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这一意义上,多面的历史被剪裁成民族国家形成的单线历史,从而忽略了历史本身的“多种可能性”,将“复线历史”掩埋进演化的废墟中,余下单调的政治史与制度史成为为意识形态辩护的“学术”语言。而这种抽象社会的建构根本上也离不开现代社会本身由于技术和制度以及其他的结构性因素所造成的抽象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社会,并且这种抽象化也延伸到了价值理性的领域。因此,现实主义政治的国家规范性治理慢慢变成一种隐而不见的“身体治理术”,渗透入生活世界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正是在这一时刻,所谓“马基雅维里的革命”才真正完成。(李猛,1999)
实际上,吉登斯在归纳出现代社会的制度性维度之时,已明确意识到了一种现代社会抽象性的存在,对于信任和风险的探讨十分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这种抽象性一方面使得社会秩序的达成与社会治理的渗透脱离了传统性的外在控制与刻意灌输,转而采取种种隐而不现的复杂机制;另一方面,却使得主体在个人意识与自由主义的鼓动下逐渐成为结构主义的承载者,在这种两相交汇中,社会的结构性划分与统治阶层的特权地位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正当化程序——被压迫者的反抗在一种象征的意义上被弱化,其激进的行为倒成为再生产现有秩序的动力机制之一。历史性的“二律背反”所揭示的实践性生存困境在现代性的不断开显中愈演愈烈,这种涌动的大潮在平静的表面下成为激荡的暗流,冲击着现代社会合法性的基础,而对于这种趋势的揭露与批判性反思则构成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追求,而法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布迪厄(P. Bourdieu)则成为这一反思性社会学的杰出代表。
英语世界早期对于布迪厄的解读主要停留于对其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分析之中而忽视了他早期于阿尔及利亚所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反思性思考和对象征性实践的深入剖析。(Swartz, 1997)而由于布迪厄对于教育再生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证色彩——当然这种实证性的研究完全服务于他的理论雄心——并且在很多时候往往给人以某种结构主义决定论的色彩,因此这种片面的译介和解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布迪厄思想的核心——这甚至于构成布迪厄进一步发表其重要学术专著的某种顾虑。(Bourdieu Wacquant, 1998[1992])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布迪厄的研究势必要遵循其理论内部的逻辑脉络与思考方式,摒弃传统的实体主义(substantialist)的阅读方式与知识整合模式,转而采取一种多维度、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性阅读方法,在理论的模糊性之中来领悟社会实践本身的多元性,在关系主义(rationalist)的整体性互动和双向建构的动态体系中来理解布迪厄的社会理论构筑,因此,阅读布迪厄的方法就构成深入布迪厄思想的关键之处,而对这种方法的掌握实际上就意味着对于布迪厄思想的深入体悟。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揭示对于实体主义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