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分析中国设计行业现状
分析当代中国设计行业现状
南方都市报《家居时代》栏目关于王受之老师观点的报道:
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把脉广州室内设计
形式至上,不求甚解,以为甚解,这很可怕
引子:
漫长的有些罕见的雨季过后,羊城气温直往上窜,热浪滚滚而来。
一场由广州“新东方主义”现象引发的设计反思与探讨(详见7月11日,本报家居版《广州室内设计第一人林学明狠批“新东方主义”——矫揉造作,堆砌盛行,媚俗低级,哗众取宠》,和7月25日本报家居版《广州“新东方主义”设计领军人物回应林学明的批评——《东方文化是治暴发户最有效的良方》两篇报道),就像威力十足的导火索,引爆了沉寂多年的广州设计界的神经,关于广州设计的现状与未来的话题探讨,甚至出现了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关注,一时之间,广州设计界的温度可谓直线飚升,高潮迭起。
可以说,讨论进入白热化状态,广州设计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意识到目前 “不是东方文化怎么了,不是主义怎么了,而是作品怎么了” ,怎样才能找出我们的“病症”,如何对“症”下药?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在话题跟天气一样飚升到最高温度的时候,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从美国回到广州,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这位真正具有国际视野与思想、拥有深厚功力的高人为我们“把脉”,“毫不留情”地揪出了广州设计界的几大“病症”,并开出了“药方”。
人物简介:
王受之,美籍华人,1946年出生于广州,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设计理论和史论专家,现任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教授。
作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终身教授,王受之同时受聘为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所著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当代艺术史》等书,一直作为国内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读书目,被誉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受尊重的设计学者之一;同时,从2005年起他开始以通俗的方式讲述设计与文化,诸如《哈罗!中产》、《你好!精英》、《骨子里的中国情结》、《白夜北欧》、《执意纯粹》、《纵情现代》、《巴黎手记》等等,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设计与文化,影响力非常广泛。
曾于80年代初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20年多来一直高度关注广州乃至国内设计界的发展。
(一)从“新东方主义”现象看广州室内设计界的发展
记者:针对目前广州设计界的这两种观点,王老师有什么看法?
王受之:我的身份是理论工作者,我必须做到理性、客观,要与个人取向分开,这是我的责任。20多年来,中国一直把设计作为时尚在看,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家严肃的类似于美国的《建筑记录》等杂志的设计专业类刊物,你们《南方都市报》能关注设计界的学术话题并引发探讨,是很好的事,只有更多媒体像你们这样持续关注下去,中国的设计才能提高。
记:林学明老师功不可没,他为我们开了一个锐利的好头。王老师能否从这个“突破口”展开,谈谈广州设计界的问题?
王:先说说“新东方主义”这个提法,在设计理论中并没有这个说法,只能代表广州部分设计师的一种主张,它缺乏深厚的理论体系,但可能未必就没有生存空间,“新东方主义”这个提法我没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它,也没有什么理由去支持它。
记:大家初衷也不想纠缠“新东方主义”这个名词,王老师可以直话直说。
王:林学明认为不存在“新东方主义”,他实际上是骨子里很讨厌很多人拿“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贴牌,来炒作,而造成一种堆砌、浪费和整体品位的艳俗;而崔华峰则主张设计师能弘扬东方文化,而不要盲从西方设计。
记:广州设计界应该批判这种打着“新东方主义”去堆砌去浪费的现象。
王:没错。我去过很多茶馆、餐厅、酒吧,他们都搞中国风,把中国的镂空的窗户啊、大宅子里的一根梁柱啊、一个绣荷包啊、剪纸啊,统统堆在上面,就说这个是民族风,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实际上江西的大宅院、浙江的大宅子,他们的脉络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各自的文脉的根源,把他们都混在一起,实际上对于这些风格形成的背后的文化并不了解,只能说是形式的堆砌。
记: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混搭”,很多人也会说我混搭怎么了,我就喜欢!有人会拿堆砌冒充混搭呢?
王:这个“大家喜欢”是问题的关键,其实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整体社会对于设计文化的认同的水准。像北欧,或者日本,总体的设计水平很高,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民众的水准相当高;民众的水平高了,要求就会高,优秀的设计师就有滋生出来的机会。如果放一个非常优秀的丹麦设计师来中国这片土地上做室内设计,他可能也很难。
记:换句话说,广州人的整体水准还有待提高,没有滋生优秀设计师的土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