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实习指导书..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庐山地理实习指导书.

庐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目录 一、庐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3 ㈠ 庐山地质概况 3 1.庐山的地层 3 2.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和图2) 4 3.庐山地质发育史 4 ㈡ 庐山的地貌 5 1.构造地貌 6 2.山地夷平面地貌 7 3.河谷地貌 7 4.水系及其演变 8 5.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8 ㈢ 庐山的气候 9 1 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9 2 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9 3 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 9 4 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9 ㈣ 庐山的土壤 10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10 2.主要土壤类型 10 ⑴ 红壤 10 ⑵ 黄壤及山地黄壤 11 ⑶ 山地黄棕壤 12 ⑷ 山地棕壤 13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14 ㈤ 庐山的植被 15 1.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 15 2.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 16 二、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 18 ㈠ 牯岭气象站-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莲谷 18 1.目的要求 18 2.观测点及内容 18 3.讨论与思考 19 ㈡ 牯岭-西谷-锦绣谷-虎背岭-仙人洞-龙首崖 19 1.目的要求 19 2.观测点与内容 19 3.讨论与思考 20 ㈢ 牯岭-汉口峡-大月山-芦林盆地 20 1.目的要求 20 2.观测点与观测内容 20 3.讨论与思考 21 ㈣ 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 21 1.目的要求 21 2.观测点及内容 21 3.讨论与思考 22 ㈤ 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 22 1.目的与要求 22 3.讨论与思考 22 三、实习要求及考核 23 ㈠ 实习要求 23 ㈡ 实习效果的考核 23 四、庐山地理研究论文精选 24 1 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 24 2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28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 中上统 杨柳岗组 下统 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震旦系Z 西峰寺组 下统 南沱组 石灰岩、硅质岩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 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 下部:石英粗砂岩 东谷(中谷)、莲谷、牯峡、女儿城、玉屏峰、西谷、大较场、小天池、五老峰、大月山、虎背岭、大林峰 前震旦系A 双桥山群 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 九奇峰—仰天坪线南 2.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和图2)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马颈—虎背岭背斜;(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3.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Ⅰ 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Ⅱ 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由震旦纪(Z)—二叠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 Ⅲ 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 第三纪(R)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 Ⅳ 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 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 ⑴ 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图1 庐山地区地质简图 图2 庐山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 庐

文档评论(0)

sd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