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古与仿古
-法古与仿古:从文献资料看清初君臣对古代书画器物的兴趣
研究员:庄吉发
同化融合—满族汉化与历代传统文化的提倡
探讨仿古的问题,不能忽略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系列的规范或准则,文化的特点,它是学得的,一体化,共有的,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各有不同的文化。
汉文化是指汉民族的文化,但是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不断吸收、融合许多其它不同的民族,无论在体质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上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所谓汉文化,实际上是泛汉民族文化,以中原地区的典型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和统治地位的共同体文化。
满族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清朝皇室统治者是建州女真族的后裔,探讨清代的仿古,不能忽略女真族的汉化。民族间的同化过程,往往是双向进行的,这也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女真族本身有她自己的民族文化,随着形势的发展,女真族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包括蒙古族、建州地区的汉族及朝鲜族,一般称她为满族。由于满族进入汉文化覆盖区的辽东地区,而使满族的政治、文化及经济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清太祖天命年间(1616-1626),金国内部出现了书房。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书房扩大为文馆。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仿明体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三院是按照参汉酌金的原则或准则建构的,汉族文化是泛汉族文化,金是女真族为主体的政权,金国文化含有浓厚的女真族文化因素。内三院的设立,几乎承袭了明朝内阁、翰林院、六科中书、通政司等机构的执掌。皇太极为了健全新的政治体制,于崇德元年(1636)五月又在六部、内三院的基础上设立了督察院,这个机构基本上是仿明朝制度建立起来的政权监察系统。满族从建立六部到改文馆为内三院以及设立督察院,大都本着官制有配套,仿明制要根据满族的实际情况斟酌损益等准则进行的,也可以反映满族的汉化过程,其特点是政治制度的仿古。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提倡翻译汉文典籍,例如《大明会典》、《素书》、《三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其中《大明会典》的译出满文,对皇太极仿明制度改组其政权体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派遣大学士范文程去祭祀先师孔子。皇太极翻译儒家经典,祭祀先师孔子,都说明他已经开始把满族的民族文化纳入了泛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中,落实于文化层面的法古与仿古。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也译出满文。清朝定鼎中原后,经史子集如《周易》、《书经》、《国语》、《诗经》、《春秋》、《孝经》、《四书》等,都有满文译本。康熙五十年(1711),耶稣会士傅圣泽奉命与白晋共同学习《易经》,撰有《易经稿》。乾隆二年(1737)。冯秉正将满文本的《资治通鉴》译成法文,取名《中国通史》。是书,费时六载,译书稿寄送里昂图书馆。清初以来,清朝君臣对历代善本古籍及书画器物的保存、整理,都是满族汉化的具体表现。由于满族的积极汉化,为清初君臣的法古与仿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清一代的文化,不仅是明代文化的复本,而且也是历代传统文化的延续,清朝君臣喜爱仿古,就是满族汉化的结果。
临摹法帖—康熙皇帝对古代名家墨迹的临摹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子。《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皇帝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愿为贤王。」康熙皇帝则言:「愿效法父皇。」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潜心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他认为帝王之道,以尧舜为极,孔孟之学,就是尧舜之道,他不仅立志效法父皇,而且以上接二帝三王的道统文化为己任。他勤求治理,也留心学问,在日理万几余暇,常举行经筵,御门听政前后、由讲官逐日进讲《四书》、《五经》等书,他偶遇身体违和,仍进讲不辍。或有一字不解,即与讲官,反复讨论,期于贯通义理。康熙皇帝不仅武功颇有表现,其整理古籍,也是不遗余力,《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骈字类编》、《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编纂刊印,留下了不朽的学术贡献。
康熙皇帝实行密奏制度后,臣工奏折,都由他亲手批谕发还,从不假手于人,这与他的勤习书法有关。他自己说过:
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凡批达督抚折子,及朱笔上谕,皆朕亲书,并不起稿。
康熙皇帝亲书朱批谕旨,并不起稿,得力于对古代名家墨迹的细心临摹。书法、绘画,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康熙皇帝说过:
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