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 观点: 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 晏阳初:“平民教育”、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主张 蔡元培:五育并举 梁漱溟:乡村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著作和主要教育思想 1 教育学萌芽阶段 孔子、墨子、老庄、《学记》、朱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昆体良 2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洛克 3 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杜威、克鲁普斯卡、凯洛夫、马卡连柯、杨贤江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布鲁姆、布鲁纳、赞科夫、皮亚杰、 晏阳初、陶行知、蔡元培、杨贤江、黄炎培、梁漱溟、陈鹤琴 第二节 教育概述 1、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3、教育者: 特点:(1)目的性 (2)专业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 (1)发展性和不成熟性 (2)可塑性和可教性 (3)能动性和主动性 5、教育影响: 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1)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者,纽带; (3)受教育者,对象; (4)教育影响,桥梁。 二、教育的形态 01 02 03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1 本质属性 2 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属性 A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B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C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四、教育的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沛西·能(英国教育家) 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的本能 评价:1.较之神话起源说是一个大的进步,开始转变唯心主义的观点。 2.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 孟 禄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主要观点: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在一起 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式单一 六、教育的发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夏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地主阶级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表现:古希腊教育、古印度教育、古罗马教育、古代埃及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欧洲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A 阶级性 B 等级性 C 道统性 D 专制性 E 刻板性 F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G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3、现代社会的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 ②课程内容:注入了科学知识; ③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 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取代个别教学 (2)社会主义的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③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4)人口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