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笔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學》77年7月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鄭世興) 第一節 哲學的意義與題 一、哲學的意義 (一)通俗的概念 (二)哲學的涵意 1、哲學是愛智 哲學 ( Philosophy or philosophie ) 是合希臘語之「愛」( philein, i.e. to love ),與「智」( Sophia, i.e. wisdom )而成,意思是「愛智」(love of wisdom)。 2、哲學是科學的科學 哲學的方法論、認識論、價值論,甚至於形而上學,對於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認知的分析、價值的判斷,往往具有指導的功能,而形而上學,對於科學研究也有消極的規範性作用,使科學的認知,不至於逾越純理性的認知領域,而流為假科學。所以,哲學可說是一切科學的原理;亦即一切科學的科學。 3、哲學是規約 4、哲學是思辨 5、哲學是分析   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及荀子所謂:「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二、哲學的問題 1、哲學應該是「講理的」及「有人味兒的」,不應該是「悖理的」及「玄幻的」。 2、哲學的題材一定要涉及「人之所以為人」,作為一個認知或價值判斷的主體;及認知與價值判斷的客體。 3、研究的方法大致可粗分為兩類:(1)思辨(2)分析 4、「哲學」一辭,兼指哲學的題材與方法(matter and manner),即兼指「哲學與哲學思考」(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zing)。   ※我們可試著對哲學下個界定:「哲學就是對認知及俱值判斷的主客體的批判分析。」 第三節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杜威說:「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教育須根據普通原理而實施,而普通原理則須根據教育實施的結果來考核。」 一、哲學和普通教育應有的關係 (一)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就中國的哲學家而言,孔子為儒家哲學奠定基礎和體系的第一人。他的哲學思想,可說是實踐道德哲學,尤其是仁與義,終極的思想在求眾人的安樂,所謂「安人」、「安百姓」。教育的任務在培養人格,他以六藝教人,「因材施教」的原則,更吻合現代心理學的原理。孟子教育方法的獨到之處,是順應自然、懷疑精神。荀子倡導性惡論,主張禮治主義。在教育思想方面,他的有教無類、重視學習和教育功能、主張教育機會均等、提倡尊師重道以及注重環境教育等,都有極大的價值。 宋朝朱熹為理學大師,他的窮理學說,成為宋明理學的靈魂。他的白鹿洞學規,對書院教育有深遠的影響。他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居敬」、「窮理」、「踐實」等。明朝的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使理學中的心學,大放異彩。他討論心性最為精粹。他建立其「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及「致良知」一貫的哲學思想體系外,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張「拔本塞源」、「蒙以養正」、「實踐良知」等。指點學生採用討論問答、用函授啟導學生的良知。清朝顏元實利主義的哲學思想,倡導「由行而知」、「習行見理」、「反靜習動」等,自成一家。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啟示是:「變化習染」、「計功謀利」、「反靜習動」。   西洋的哲學史而言。哲學家兼教育家的傾向也十分明顯。如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Sacrates 469-399 B.C.)重知識與道德,主張「知行合一」、「知德一致」,認為應從「瞭解自己」做起。倡導「詰問法」(Socratizing),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法。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在哲學名著《共和國(或稱理想國)》(Republic)中,闡明瞭公共教育的意義;在《法律》一書中,也深切地討論有關教育的問題。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西塞洛(M.T. Cicero 106-43 B.C.),認為卻對國家盡最好最大的義務,便是教育並造就青年。中世紀的哲學家聖湯姆士.亞奎那(St. Thomas Aquinas 1224-1274),為經院哲學的代表,認為一切學識皆來自天主,知識的獲得受神權的影響。對於教師和學生均兼顧並重,而在「論教師」(De magistro)一文中,論及教師的職責,在教學程式上與天主合作。   文藝復興時代的哲學家尹拉士莫斯(D. Erasmus 1466-1536),是人文主義者,教育上主張「教育不應強迫,只應輔導。」近代的大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 1596-1650),在其《方法論》中卻批評當時的教育,對教育方法有間接的貢獻。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正式建立了經驗哲學的體系,而外在的感覺(Sensation)和內在的反省(Reflection)都是經驗的來源。盧梭(J. J. Rousseau 1712-1778)是位自然主義的哲學家兼教育家,在1762年出版了《愛彌兒》(Emile),開端便說:「天造之物,一切皆善;一經人手,便弄壞了。」建立了自

文档评论(0)

stz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