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

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 孥定产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拿宋以后形成的诗词观念和词史论述来推演唐五代词史,不仅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不能获得正确解释,而且滋生了“词代诗兴说”等似是而非的论断。本文回到唐五代诗词关系及诗乐关系的复杂演变中,对唐五代词史进行文艺原生态考察。认为:文人词主要是乐府旧曲、乐府新曲及教坊新曲三者融合的产物。盛中唐以来歌诗与曲子雅俗分流并逐渐融合,晚唐艳情诗词走向一体化,至唐末达到高峰。唐末曲子词具有抒情诗化倾向,至五代初期出现诗词分工,西蜀词主流是绮艳化方向,南唐词具有政治抒情诗色彩。?   ?   一 对唐五代词史流行论断的质疑?   ?   在唐宋诗词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畛域分明,画地为牢的现象,研究诗歌史者很少关注曲子词,而研究词史者又更少关注诗。近年来这一缺憾正在获得弥补,《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发表了王兆鹏先生的《从诗词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以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演绎了唐宋诗词离合的基本规律,无疑具有学术开拓和导向的意义。但在前中部分——唐五代词史的论述似仍有缺憾。笔者以为,唐五代诗词关系至为复杂,完全不同于宋代。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拿宋以后形成的诗词观念和词史论述来推演唐五代词史,将复杂的唐五代词史进行简单化处理,结果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不能获得正确解释。譬如,歌诗和曲子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初唐有没有产生标准的“词”?如何将李白纳入唐宋词史的框架?曲子词是怎样走上艳情化道路的?诗词分工到底开始于何时?花间词纵跨一百余年,中间是怎样演变的?等等,多混沌未开。而词学界的一些相当流行的论断,在史实的叩问下却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这里列举几个代表性的论断。?   其一,“词代诗兴”说。这一观点起源于南宋陆游所谓的“诗衰而倚声作”,当今词学界进一步认为,中晚唐艳情诗从元白到李商隐到韩俚逐渐向曲子词演变,最后出现词代诗兴的局面,“韩僵的艳情诗,从内容到意境到词采,已相当接近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是从诗向词转变的先声”,曲子词至晚唐五代已经取代了诗歌的地位,温庭筠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完成了从《香奁》体诗向《花间》式词的过渡”云云。由此出现了许多探索唐五代诗向词过渡的论文。似乎唐诗的发展方向就是向宋词过渡,研究者只管忙于找出过渡的一些“特征”或“证据”就足够了。这里首先要指出的一个史实是,花间词人温庭筠与皇甫松皆比韩偓大40多岁,几乎早两代人,断不会成为从《香奁》体诗向《花间》式词的过渡的完成者。我们不能为了建立其所谓“词代诗兴”“从《香奁》诗向《花间》词转变”等理论体系,而人为地颠倒历史。事实上,由唐至宋诗歌与曲子一直并行发展,并没有谁向谁过渡。任半塘先生在论述声诗与长短句词之间关系时有个生动的比喻“杂言与齐言两种歌辞,实为兄弟关系。”即使在晚唐五代,曲子词仍然没有取代诗歌的主导地位。甚至对于词的黄金时代宋代,学界仍有诗词主导地位之争。从王士稹等所编的《五代诗话》可知,整个五代乱世里,上至帝王、武夫,下至宫闱、羽士都有诗歌逸事,共达1215条,李调元《全五代诗》收诗101卷,据统计五代诗总数为7607首,而《全唐五代词》总数才1963首,其中五代词共689首,仅占五代诗的9%。可以说,诗歌仍是晚唐五代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弁言》里有一段非常沉痛的感慨,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   “歌诗多病”与“词借诗兴”之说,宋儒启之, 明儒因之,清儒守之。顾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于是 歌诗果然多病矣!六百年来,凡探讨历代歌辞者,均 视唐人歌诗若无物,认为远难与宋人歌词及金元明清 人歌曲媲美,进一步且确信凡歌齐言,必不协乐,其 事必不永年。厚诬如此,岂非大憾??   其二,燕乐生词说。此说流行于近代,是认为词生于隋唐燕乐,即二十八调系统。此说首先发现曲子词与燕乐二十八调的特殊渊源,不为无功。然而当代词学界进一步将隋唐燕乐与词紧紧绑在一起,几乎画上等号。由此衍生两说:一是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初唐文人正式开始词体创作,李景伯等人的《回波乐》具有词体标本的意义;二是“燕乐二十八调”是其它歌词所没有而“唯一”为词体所专有的特点。这里暂且不论近代燕乐生词说本身的缺陷,只引若干史实证明当代衍生两说之误。我们知道,所谓标准“词”体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须讲究平仄格律,其产生必然稍晚于近体诗,而隋唐之际诗均为古体(唐人将齐梁体也归为古体),近体诗中的五律诗直到沈俭期、宋之问才初步定型,近体五七绝(五七绝与曲子词关系最近)直到盛唐才定型(初唐五七绝全为古体,盛唐五七绝古体近体参半)。所以,标准“词”的产生必在初唐之后。而初唐中宗朝李景伯等人的四首唱和体《回波乐》实乃六朝旧曲,《北史·魏·朱尔荣传》:“(朱)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而出。”可见本为踏歌舞曲,唐教坊中列入软舞曲,歌词为六言绝句体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