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入渗池底部形态改变对雨洪回灌促渗效率影响研究实验设计.
入渗池底部形态改变对雨洪回灌促渗效率影响研究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入渗池底部形态改变对雨洪回灌促渗效率影响研究实验
实验背景:地下水人工补给是相应于地下水超采而出现的,后来随着水资源短缺,它又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中大展身手。作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荷兰、以色列等,都在致力于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应用和研究。
在地下水人工回灌的过程当中,入渗池底部的形态变化对入渗速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平坦和起伏两种池底形态相对照的实验, 表明,垄沟起伏的池底形态较平坦的底部形态对入渗池渗透速率的保持具有明显的优势。改变入渗池底部形态是限定入渗区位, 管理堵塞部位, 延缓堵塞的形成时间, 降低堵塞的产生程度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池底垄沟高程的变化来研究入渗速率以及不同的池底形态对渗透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探讨改变池底形态和垄沟沿程高程对雨洪回灌促渗效率的影响。
假设猜想:沿程加高池底高度可以有效提高雨洪回灌促渗效率。
五、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回灌水源、渗透介质、渗流槽
1.回灌水源:采用由一定量的悬浮物和自来水混合配置而成的悬浊水。为了较快产生明显的淤积效应,缩短实验周期,设置悬浮物含量 500mg/L。其中,配置悬浮物所需土样取自野外低洼地段在雨后沉积的细颗粒土,并经过180目(约66 μm)标准筛剔除较粗颗粒杂质筛选而成,使悬浮物的性质尽量与野外条件相一致。
2.渗透介质:目标渗透介质采用中砂、粉细砂两个砂层,厚度分别为13cm和10cm,粒级分配如表。
3.渗流槽:水槽从左至右依次由供水区、渗水区、排水区三部分组成,整体规格为 1350mm×300mm×400mm(长×宽×高),其中中部渗透区 900mm×300mm×400mm,渗透区侧壁均匀设有测压管。而供水区、排水区则有水头与流量控制装置,可根据实验需要,改变上下游水头和流量。实验另有 1m×1m×1m 见方供水水槽1个,配置循环泵2台、潜水泵2台,分别用于水体搅拌和供水。
实验步骤:
前期工作:
1)将水槽充满水,静置30min,检验水槽密封是否良好。
2)连接好实验装置后,放清水运行,每隔5min观察底槽量筒水位上升高度是否相等,以检测整套装置运行是否良好。
3)清空水槽。
实验一.对比试验:池底渗透介质平铺,渗透介质厚度33cm,如图:
净水放置至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实验二.等高垄沟实验:起伏池底形态,不沿程加高,垄高36cm,垄沟高30cm,垄宽30cm如图:
净水放置至有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实验三.沿程加高池底垄沟高度,测试渗透速率,三个垄沟高30cm,垄沟1垄高33cm,宽20cm,垄沟2垄高36cm,宽30cm,垄沟3垄高39cm,宽40cm,如图:
净水放置至有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实验四. 沿程降低池底垄沟高度,测试渗透速率,三个垄沟高30cm,垄沟1垄高39cm,宽40cm,垄沟2垄高36cm,宽30cm,垄沟3垄高33cm,宽20cm。如图:
净水放置至有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实验五.半垄沟等高实验,各个半垄沟高度都为33cm,垄沟宽30cm,如图
净水放置至有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实验六.垄沟坡角对入渗的影响,垄沟沟高都为20cm
单一高度为25cm的垄沟,如图
单一高度为30cm的垄沟,如图
单一高度为35cm的垄沟,如图
净水放置至有水渗出后,持续放水12h测量入渗量Q。.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附表。
试验次数: 实验日期: 实验员:
附表:
实
验
一 测试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入渗时间t 0.5h 1h 1.5h 2h 2.5h 3h 3.5h 4h 4.5h 5h 5.5h 6h 入渗量Q 测试次数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入渗时间t 6.5h 7h 7.5h 8h 8.5h 9h 9.5h 10h 10.5h 11h 11.5h 12h 入渗量Q 实
验
二 测试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入渗时间t 0.5h 1h 1.5h 2h 2.5h 3h 3.5h 4h 4.5h 5h 5.5h 6h 入渗量Qi 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