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doc

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

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 洪福财 壹、前言 处于变迁快速的社会情境,近年来教育改革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学校教育身值教改热潮,学校的结构、角色、功能等不断接受检视与批判,究其旨在由基层教育变革追求整体教育的卓越表现。综观近年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可归纳出下述趋势: 教育行政机关的角色由监督者转为支持者; 教育研究的焦点与教学现场密切结合; 学校由被动的课程转化场所转为积极的课程发展场所; 教师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积极的行动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 学习的场所不囿于学校,学习的期间不限于学校的受教时间; 学校的专业发展性质日趋浓厚; 家长与社区的重要性在学校改革过程逐渐呈现; 从教育行政的立场言,「中央化」与「分权化」并进渐成趋势,授予学校更大的自主管理权;从学校的立场言,需较往常承担更多的专业发展责任;从教师的立场言,兼具积极的教学与研究角色;从学生的立场言,学习主体地位的提升引致更多参与机会;从家长与社区的立场言,昔日「旁观者」(outsider)的地位蜕变为重要的「参与者」(insider);就学习文化言,「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已普获接受。 衡诸近年教改经验,昔日「由上而下」(top-down)的思考方式已渐修正,取而代之以「由下而上」(bottom-up)的思考顺序,因而教育改革关照的主体落于学生,专业发展的主体落于教师,专业形成的场景落于学校。对照廿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共享决定」(shared decision)、「学校再造」(restructuring schools)等改革,落实学校层级的改革诉求以追求教育的卓越发展,遂成为各方的共识。 为落实教育改革,「学校本位」(school-based)成为改革的「流行用语」,不仅教育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应以学校本位,学校行政、课程发展、成员发展(staff development)都俱需以学校本位为核心,力图教育经由根本与基础性变革,获得实质改善与进步。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本位的改革缘由,进而分析学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长角色,最后则提出校长面临变革的因应,确立校长成为因应变革的积极主体。 贰、学校本位的意涵分析 一、「学校本位」一定以学校为范围吗? 廿世纪60年代,「学校本位」意指以学校为基地,在学校场所举行成员发展,以增强方案对学校的影响力(Widden,1987)。由于学校是教学的真实世界,若得以学校为基地,进而寻求成员发展,应可确切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学校本位概念演化,80年代所指的学校本位意涵已有扩充;单以学校为场所却容易受限于学校财力、资源、设备及人力限制,反使成效难以发挥,因而跳脱以学校为范围的域限,而以学校成员关注的议题为焦点,关心学校成员问题与需求的解决,故其意涵接近「以学校为焦点」(school-focused),其界域并不限于学校。C. D. Marsh等人即认为除非私立学校或变通学校(alternative schools),否则所有的教育决定都落在学校层级的现象是不大可能的。(Marsh et. al., 1990) 再则,「学校再造」的风潮益兴,学校关注基层需求与问题解决,由学校肩负评估、管理、决策等过程,以求问题得以妥切解决,形成「学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的风潮。因此,学校本位不仅关心学校成员形成的问题与需求,更由学校层级主动实施评估、管理、设计、决策等策略,由学校层级积极关切成员问题的解决。(简良珍,民85:41) 从学校本位概念意涵的发展可知,学校本位概念脱离单以「物理环境」为诠释重点,代之以兼顾「物理环境」及「心理环境」,强调以成员问题与需求为核心,由学校层级经由管理与决策等措施协商成员问题与需求。因此,学校本位的实质精神即强调以学校成员关注的议题为主,由学校主动采取行政措施解决问题,落实学校专业自主与自律;待决之议题虽出于学校,然议题范围与解决策略不囿于学校,强调的是学校主体地位与自主功能的发挥。 二、学校本位管理的核心概念 在「由下而上」发展模式渐获接受下,一方面觉察基层力量对教育问题解决的适切性与必要性,另方面则肯定基层的专业与解决问题的实力,因而在学校教育的不同层面—学校行政、课程发展等,学校本位不仅成为重要精神,也具体呈现在各层面的发展目标。在学校行政发展领域,八0年代以后出现「学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 以下简称SBM)的风潮,强调成员高度参与及学校专业自治的精神,更为近年世界各国学校行政发展的重要潮流。Sackney Dibski (1992)曾论述SBM的哲学和理论命题有三:(黄嘉雄,1998) 就专业立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