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紫苏正容贴膏临床研究总结.
紫苏正容贴膏临床研究总结
【药物组成】
紫苏叶20g 白 芷9g 羌 活9g 制川乌5g
制草乌5g 全 蝎5g 僵 蚕5g 沉 香6g
乌 药9g 川 芎6g 冰 片6g 薄 荷6g
秦 艽6g 天竺黄6g 威灵仙9g 甘 草9g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用于风寒袭络所致的面瘫,症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抬眉无力、眼睛闭合不全、流泪,鼓腮漏气、口角漏水,面肌萎缩,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君药:
紫苏叶:辛,微温。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药品化义》认为紫苏叶“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长沙药解》认为紫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本草正义》认为紫苏叶“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
紫苏叶宣通肌表,泄风散寒,调畅太阳、阳明经脉气机,邪去则正安,太阳、阳明经筋得以濡养,口眼歪斜可纠正。故重用本药为君。
臣药:
羌活、白芷: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善解在上之风寒,白芷解表散寒,祛
风止痛,为阳明引经药;两药合用,助君药祛散太阳、阳明之风寒。
制川乌、制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助君药温经散寒,通络濡窍。
全蝎、僵蚕: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可化痰,二者皆可熄风止痉,搜风通络,祛风化痰,两药合用,可助君药通经活络之力。
沉香、乌药: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肺经,可降气温中,暖肾助阳。乌药辛、温,入胃、肾经,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药鉴》云“乌药,气温,味辛,气厚味轻,入足阳明少阴经药也。诸冷能除,凡气堪顺......用于风药能疏风,用于胀满能降气,用于气阻能发阻,用于腹痛能止痛”。两药合用,可行气调经,温散阳明经风寒之邪。
川芎、冰片: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冰片通窍散风,祛湿辟秽。两药合用,可行气、活血、散风、通窍,使络脉通而风易散,气血行而筋自荣。
佐药:
薄荷、秦艽:辛凉解表之品,既助君臣药祛风通络,又可防止君臣药中辛温之品较多耗散太阳经气血津液。
天竺黄:性味甘寒。功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蜀本草》:“制药毒发热”。在此方中可豁痰濡窍,又可防止君臣药中热药较多耗散阳明经气血津液。
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本草经疏》:“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宜导善走者也”。《药品化义》:“可佐他药宣行气道”。助君臣药药力通行无滞。
使药:
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调和诸药,解药毒。
祖国医学认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入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弛缓不收,失于约束而致面瘫。《灵枢 # 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眼睑闭合不全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症状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温里行气,活血通络濡筋而纠正口眼歪斜之功。
中医学之面瘫,现代医学称之为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 Bell) 氏麻痹、亨特综合症,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多由于感受风寒引起血管神经机能紊乱,小动脉痉挛,面神经缺血、水肿及茎乳突孔骨性限制,致使神经血管受压,引起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瘫痪中较常见的一种,中医认为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入络,气血痹阻所致,证属祖国医学“口噼”、“口眼歪斜”范畴。从2008一2012年,我科用祛风通络软膏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瘫108例,现将临床观察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一) 诊断标准:
1、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患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