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菩萨蛮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阅读课本102-103页,勾画出主要知识;(
(3)标识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掌握预习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知道两首词的写作背景,认识词人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2)能力目标:掌握“那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鉴赏意识,增强对作品意象意境的把握,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预习案
一、背景链接
(一)生平经历
23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他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养大,受影响颇深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知他并非一个 传统意义上的 文人,而首先是一个中原起义的豪杰,一个力主抗金的 名臣,一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一个凛然有节气的爱国志士。总之他首先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写作背景
1、《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预习课文
1. 《青玉案(元夕》的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探究案
一、预习检测
1.《青玉案(元夕》的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二、研习探究文本
1.《青玉案(元夕》的主角是“那人”,而作者为什么在上阕中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2. 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方法)
四、相关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预习案答案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