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隋唐时期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
浅谈隋唐时期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摘要:隋唐时期台湾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方面,掌握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和酿酒技术;纺织方面,掌握了贝衣和罗纹白布的纺织技巧;建筑方面,已制造干栏式建筑。但与祖国大陆相比,此时台湾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隋唐时期台湾科技的发展深受祖国大陆的影响,织贝、腰机纺织、铁器、干栏式建筑等无不深刻地打着大陆古越人的烙印。
关键词:隋唐时期;台湾;科技发展
对于台湾的历史,多数学者探讨的是日据时代以后直至现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等问题,而在此之前的科技发展问题,则鲜少有人研究。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发展情况时,学者们也甚少提及台湾早期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本文拟对隋唐时期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作一研究,并通过与同时期祖国大陆科技发展状况的比较,揭示祖国大陆科技发展对台湾的重大影响。
一、隋唐时期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台湾曾经有过许多种不同的名称。三国前,主要称其为“岛夷”、“岱员”、“瀛州”和“东鳀”等。三国前后,台湾始称为“夷州”。隋唐时期起,台湾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流求”,在此以后的近千年时间里,台湾一直都被称为“流求”。“流求”(琉球)这个名称,可能是由Lou-Keou音转而来的。Lou-Keou其实是指台湾一个古老的港道,即鹿耳门港道。因为鹿耳门港对于台湾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所以隋朝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台湾一直都被称为“流求”。
隋朝对台湾开发的史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据《隋书·流求传》记载,隋朝对台湾的开发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隋大业三年(607),当时隋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隋朝羽骑尉朱宽以海师何蛮为向导,虽然到达了流求,但却因语言不通而返。第二次是在隋大业四年(608),朱宽奉隋炀帝之命,再次前往流求“慰抚”,“复遣朱宽招抚流求”,但由于“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第三次是在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遣虎贲郎将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陈棱最后使用武力登上了台湾岛,也由此对台湾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此时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
台湾居民主要从事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其土地耕作方式是:“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这种土地耕作方式应属于火耕水耨的一种水稻耕作栽培形式。做法是先用火焚烧杂草,不用牛耕而直接播种,再用水淹草,不用中耕。这种耕作方式不同于旱地的刀耕火种,而比较适宜地广人稀、畜力缺乏、水资源充足的地区。这恰恰正与台湾当时“无牛、羊、驴、马”、四周环海等情况极为吻合。
此时的台湾居民已经懂得用烧荒草来肥田和引沟渠灌溉的方法来增加生产,但其所用的农具较原始,《隋书·流求传》记载:“持一锸,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锸”读作“cha”,古时此字的含义是指长针,好似今天的行针。《说文解字》中说:“锸,郭衣缄也。”锸也指锹,亦作“臿”、“插”,汉代才有专名。《汉书·沟洫志·名歌》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注曰:“臿,鍪也,所以开渠者也。”又九九上《王莽传》曰:“父子兄弟负笼荷鍤,驰之南阳。”这里,锸系为锹,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属于石铲一类的翻土工具。锹,即掘土器,《景德传灯录》十五《仲兴禅师》曰:“师一日将锹子于法堂上,石霜曰:作么?师曰:觅先师灵骨来。”锸在挖掘沟渠时尤为适用。此时台湾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少量的铁制农具,“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这时所出现的铁,还没有在农耕中广泛使用,所以这时台湾的农业应还处于金石并用的时期。
这时农作物的品种已经比较丰富了,所种植的农作物有“稻、粱、禾、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其中已经有稻,而且已成为农作物之首。畜牧养殖方面,已经知道驯养猪、鸡等动物为家畜,“多猪鸡”,但还不知道利用畜力来耕作,“无牛、羊、驴、马”,“有熊、罴、豺、狼”;而且“于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酢,酿米面为酒,其味甚薄”。台湾居民已经懂得将农产品进行加工,出现了家庭手工业。基于台湾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我们认为,此时的酿酒过程是将吃剩的米、面盛在容器中,在气温高且潮湿的环境中,霉菌很容易在上面生长,同时分泌的酶水解变性淀粉为糖,夹在霉菌中生长的酵母就会利用糖发酵而生成为酒精。从“木汁为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酿酒的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植物的汁液作为发酵的材料。酿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微生物进行选择、接种、培养和应用的过程。这说明:一方面台湾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因为酿酒是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产品有了剩余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于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已经具备了朦胧的生物学概念。
文档评论(0)